【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7课 师说学案2 粤教版必修4.docVIP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7课 师说学案2 粤教版必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7课 师说学案2 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 说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关于从师的名言,背诵课文。 2.读: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3.写: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4.练: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诵记名言警句 关于从师的名言 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 2.圣人无常师。——韩愈 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 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2.文体知识 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句读(dòu)      ②或不焉(fǒu) ③官盛则近谀(yú) ④郯子(Tán) ⑤苌弘(Chánɡ) ⑥老聃(dān) ⑦李氏子蟠(pán) ⑧六艺经传(zhuàn) ⑨贻之(yí)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2.涵咏词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 (2)无贵无贱:无论,不分。 (3)圣益圣:更加。 (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5)小学而大遗:遗漏。 (6)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8)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 ①师 ②传 ③道 ④惑 (3)文言虚词 ①所以 ②焉 ③其 ④则 四、速读感知课文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