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及其源流.doc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船政文化及其源流

船政文化及其源流   今年是福建船政创办137周年纪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船舶工业尤甚。2002年5月5日当时的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中国有条件争当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中国的工业界为之振奋。作为中国船舶工业诞生地的福建船政自当在这一变革中抓住机遇,发扬船政文化传统,以船兴市,以海兴市。 船政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涵盖内容颇为丰富。由于福建船政系由清末洋务运动中最有思想、最有创见、富有改革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的先贤左宗棠、沈葆桢所创,因此他们的思想、言行形成了船政文化的主体,如果好好总结,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必将大有益于后人的继任和发展。本文本着这样的目的试就船政文化的内涵作一探索。   一、船政文化的精粹   1.加强海权,力御外侮   福建船政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一项实务,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一创办人左宗棠面对当时中国海权日衰,列强入室,大厦将倾的颓势,日思振作,以图复兴,思之多年,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在其任闽浙总督时期选定福建马尾兴建现代化造船厂,并于1866年6月25日向清廷呈上其著名的《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折中写道:   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浙江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贵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富商变为窭人,游手驱为人役……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虽善作者不必善其成,而善因者究易于善创。如虑船厂择地之难,则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开槽浚渠,水清土实,为粤、浙、江苏所无……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1)。   在奏折中他明确指出,为了反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已到了非整顿水师、建造新式轮船不可的地步,该折中左宗棠把创建船厂、制造轮船各方面的困难和利弊得失都充分估计到的。这一奏折充分反映了左宗棠加强海权,力御外侮的爱国拳拳之心。是洋务派中所上的为何要设厂造船的含义最深的纲领性文件,构成了船政文化发展的主脉络。   由于左宗棠的准备工作、舆论工作做得很充分,而且很快就制订出一份《创设船政章程》,便于贯彻执行。故而奏折上报后不及三周,于7月14日即获清廷批准,上谕中有“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陈各条,均着照议办理”。可见左宗棠思之五年于此时提出此项计划确是最佳时机,其办事效率及预见性可见一斑。   在福建船政创办过程中,船政在海防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历届船政大臣都一致强调“船政为海防要图”(2),“船政与海防相表里”(3),“船政系海防根本”(4)。可见船政的举办是晚清海防思想的一次飞跃。船政第二创办人也是船政的实际开创者沈葆桢虽在船政任上不及十年,但是他的言行却对船政文化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海防观上也是如此,他可说是洋务运动中具有较为先进海防观的出类拔萃者,也是提出要购买和制造铁甲舰的第一人。世界造船业经历了木船、铁木合构船、铁甲船和钢船的过渡,19世纪60年代后铁甲舰已成为西方海军的主力舰。身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时刻关注着这一发展动向。1874年他赴台巡视台湾防务,听说日本竟也有了铁甲船,面对这一局面,他迅即向李鸿章建议:中国“铁甲船亦不可无,无则过台弁兵军装必为所截掠”(5)。显然当时他已感受到铁甲船在海战中的战略地位。台湾危机结束后,清政府开展了一场如何加强海防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立论最高的当推沈葆桢。他再次强调“铁甲船实非兵轮所能敌”,“御夷于海此器必不可少”,他还认为仅靠一两艘铁甲船也无济于事,“非练大支水军以为策应,合击之师无以联气脉,而慑寇志”。他在强调铁甲船对于取得制海权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辨证地指出:“非谓有铁甲船而诸船可废,谓有铁甲船而后诸船可用”(6),“有铁甲而兵轮乃得用其长,无铁甲而兵轮终恐其所恃”(7)。一开始,当时筹办海军主帅李鸿章对铁甲船的购置显得十分冷淡,对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竟放松警惕,以无经费为借口,强调说:“海防更无款可措,如果控驭得法,一时必无战事,则购铁甲实非急务也”(8)。显然在优先发展何种舰种的问题上在洋务派中存在着分岐,一种是以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首的逐敌舰于外海之外的铁甲派,另一种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发展巡海快船和蚊子船的守口派。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海防战略,前者积极进取,通过铁甲船取得制海权,后者因循守旧,以蚊船消极守口防御。对此,沈葆桢还批评说:“战事一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