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5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ppt

  1.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仪器分析第5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 (3)外标法(又称定量进样-标准曲线法) 外标法就是应用欲测组分的纯物质来制作标准曲线。 分析试样时,取和制作标准曲线时同样量的试样(固定量进样),测得该试样的响应讯号,由标准曲线即可查出其百分含量。 * 第七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是用毛细管柱作为气相色谱柱的一种高效、快速、高灵敏度的分离分析方法. 一、毛细管色谱柱的种类 毛细管柱按其固定液的涂渍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涂壁开管柱 多孔层开管柱 载体涂渍开管柱 化学键合或交联柱 * 涂壁开管柱(wall coated open tubular,WCOT柱):将固定液直接涂敷在管内壁上。柱制作相对简单,但柱制备的重现性差、寿命短。 多孔层开管柱(porous layer open tubular,PLOT柱):在管壁上涂敷一层多孔性吸附剂固体微粒。构成毛细管气固色谱。 载体涂渍开管柱(support coated open tubular,SCOT柱):将非常细的担体微粒粘接在管壁上,再涂固定液。柱效较WCOT柱高。 化学键合或交联柱:将固定液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在管壁上或交联在一起。使柱效和柱寿命进一步提高。 * 二、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 ① 渗透性好 一般毛细管的渗透率约为填充柱的100倍, 在同样的柱前压下,可使用更长的毛细管柱(如100米以上), 而载气的线速可保持不变。 ② 相比(?)大 相比大,传质快,有利于提高柱效 ③柱容量小 毛细管柱允许的进样量小,这样对进样和检测技术要求更高。 因此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在进样时需要采用分流进样技术。 ④总柱效高 从单位柱长的柱效看, 毛细管柱和填充柱处于同一数量级, 但毛细管柱的长度比填充柱可长1~2个数量级, 因此其总柱效远高于填充柱,这样就大大提高分离复杂混合物的能力。 * 三、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 毛细管柱和填充柱的色谱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具有分流和尾吹装置 * 毛细管柱内径很细,因而带来三个问题: (1)允许通过的载气流量很小。 (2)柱容量很小,允许的进样量小。需采用分流技术, (3)分流后,柱后流出的试样组分量少、流速慢。解决方法:灵敏度高的氢焰检测器,采用尾吹技术。 分流比:放空的试样量与进入毛细管柱的试样量之比。一般在50:1到500:1之间调节。 * 第八节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 1. 特点 (1)分离效能高 能分离、分析很复杂的混合物(如石油馏分的几十个、上百个组分),或性质极其近似的物质(如同系物、异构体等); (2) 灵敏度高 可检出μg/g(10-6)级甚至ng/g(10-9)级的物质的量; (3)快速 一般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 分析对象可以是在柱温条件下能气化的有机或无机样品(15%—20%的有机物的分析,部分无机物(能气化)。 * 2.应用 气相色谱法可以应用于气体试样的分析,也可以分析易挥发或可转化为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和固体,不仅可分析有机物,也可分析部分无机物。一般地说,只要沸点在500 ℃以下,热稳定性良好,相对分子质量在400 ℃以下的物质,原则上都可采用气相色谱法。 本章作业: * 4. 影响氢焰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①各种气体流速和配比的选择 N2流速的选择主要考虑分离效能, N2 ? H2 = 1 ? 1~1 ? 1.5 氢气 ? 空气=1 ? 10。 ②极化电压 正常极化电压选择在100~300V范围内。 (3)使用温度 不是主要影响因素,80-200℃,灵敏度几乎相同。 三、电子捕获检测器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ECD 高选择性检测器 1.对具有电负性的物质有响应,如含有卤素、磷、硫、氮、氧(X、S、P、N、 O)等元素的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下限10-14 g ·mL-1。 对大多数烃类没有响应。 较多应用于农副产品、食品及环境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图2-14 电子捕获检测器 2.结构 在检测器池体内有一 圆筒状β放射源(63Ni 或3H)作为负极,一个 不锈钢棒作为正极。 在此两极间施加一直 流或脉冲电压。 3.作用机理 β放射源为-,不锈钢棒为+ N2(高纯载气)进入检测器时, 在β放射源发射的β射线作用下发生电离: N2 → N+2 + e- 生成的正离子和低能量的电子,向反极迁运动,形成基流。 具有电负性组分AB进入检测器; AB + e- → AB-+ E AB-+ N+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