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哀鸿遍野的社区O2O.doc
哀鸿遍野的社区O2O
乱象关键词
社区O2O、物业、互联网思维、叮咚小区
乱象白描
上门美甲、上门美发、上门推拿……当上门服务变成潮流,传统的产品消费也逐渐变成了服务性消费。但在这看似红火的产业背后,并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刚需产品。
乱象机会
在目前社区O2O行业中,并没有多少企业掌握了物业这一关键性资源。通过物业这个入口,无限接近最终服务的对象――住户,这是社区O2O未来发展的目标所在。
现如今,“互联网+”正像一阵飓风一样席卷全国。在传统经济引擎不力之时,互联网被人们寄予厚望,希冀对万马齐喑的传统产业进行一次升级改造。但总理的经国战略却被滥用于草莽之间,一时间言必称“互联网+”,过犹不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互联网泡沫碰到房地产泡沫时,一种新的泡沫随之产生了:社区O2O。
呛水的“叮咚”们
社区O2O这行水深着呢,叮咚小区激动太早,被呛水了。去年5月,叮咚小区在这个行业冒泡并高调宣称获得了1亿元天使融资,在公关宣传和广告攻势之下,一时间成为该领域的明星企业。作为一个初创企业,不仅用户基础基本为零,甚至连市场都没搞清楚,如此背景就能拿到1亿元天使投资,着实令人吃惊。
但好景不长,明星的光环只戴了半年,10月就传出资金链断裂问题。虽然叮咚小区极力否认,但却承认关闭北京公司的事实。
叮咚小区的失败,在于其根本没了解清楚社区问题,在没找准切入点时就贸然以互联网的方式强行切入,失败是必然的。互联网那套策略在社区市场上行不通,把网络规则套用到实体市场,这是张冠李戴的做法。
曾经,正是依靠社区001、叮咚小区、顺丰嘿客等这些高调的明星企业,让舆论意识到社区O2O市场的存在及其潜藏价值。而如今,叮咚小区虽然仍在坚持,但早已无力回天;部分顺丰嘿客已向“顺丰家”转型,若不是家底雄厚,估计早已大范围关店了。最受舆论追捧的几家社区O2O公司接连折戟,可它们的教训却并没有给市场以警醒,抱着与“叮咚”们同样心态的创业者,依然挤破头也要进入这个行业。
脱节的线上与线下
目前,社区O2O最大的问题在于,线上线下严重脱节。以互联网模式做社区O2O,无法掌握物业这一关键的线下资源。一方面,物业公司分布零散,每个楼盘的情况也不一样,行业资源难以整合;另一方面,很多楼盘与物业并不是“终身制”,业委会有权要求更换物业。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物业没有闲功夫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
再看看许多想做社区O2O的房产和物业公司。被业内津津乐道的万科,只做自己的楼盘,摊子太小,不具备互联网的规模化优势。而且万科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楼盘,住户需求也有非常大的差别,难以提供标准化的互联网服务。线上部分是万科这类具备物业资源的大型房产公司难愈的痛。
而物业公司们,将自身包装成社区O2O概念,可其主要营收来源仍是物业管理服务、工程服务、小区租赁等。以彩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14年公司营收3.89亿元,其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2.36亿元,小区租赁、销售及其他服务收入约6530万元,工程服务收入约8770万元。社区O2O根本没给该公司带来实质性的营收,仅仅是用来支持公司关注度的概念而已。
互联网思维的溃败
如今,太多人迷恋互联网思维了,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并不是百试百灵的市场定理。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规矩,把互联网争夺市场的那一套完全照搬到社区O2O行业,并不适用。
以互联网的方式做项目,基本都遵循“快、狠、准”的组合拳法:扩张速度要快,烧钱补贴要狠,服务需求要准。互联网的能力是把标准化的需求快速规模化,但这种能力必须有资本的驱动,而资本需要有市场回馈才乐于继续投钱,可社区O2O的市场回馈要比其他O2O项目迟钝很多,甚至可能没有回馈。
首先,互联网的“快”,难以全部实现。除去一部分垂直的O2O项目(例如洗衣O2O等),只需提供标准化服务,然后去吸引用户使用就可以了。大部分社区O2O产品所服务的,其实是复杂的长尾市场,每一个社区周边的商业环境都不同,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单纯去推一个综合性质的社区O2O产品很难提升扩张速度。
再说互联网的“狠”。有些公司尝试通过补贴奖励的方式吸引用户,根本不思考服务的社区用户有什么特征。滴滴快的通过补贴养成了用户出行的习惯,解决了出行困难的问题,但社区O2O产品能养成什么用户习惯?用户有什么离不开的理由?目前,多数的社区O2O产品都是“鸡肋”,靠补贴没有用,根本无法沉淀用户。
最后再看互联网的“准”。社区O2O是一个复杂的长尾市场,如果产品服务不够精准,服务质量自然无法保证。没有服务质量就没有口碑,而口碑对于社区O2O产品至关重要。在线下的社区环境当中,负面评价很容易被传播开,一旦失去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