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韵3

时·韵(三) 为道德撑腰的应该是法律 点评整理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 07 版) 近期,正当人们痛感道德滑坡日益严重之时,“校长撑腰体”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据了解,“校长撑腰体”最初源自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的如下表态:如果北大校友做好事时遇到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这段话随即在网络上受到众多网友追捧,并吸引了网友自编自创各大高校的“校长撑腰体”版本。 据粗略估计,现在网上出现的“校长撑腰体”多达近百个版本。 中国政法大学的版本说:如果你是法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法大全校给你做法律援助。 中国地质大学的版本中写道:你是地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人,学校帮你找个金矿。 “在社会道德缺失的今天,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表态了!”一名网易山东菏泽网友认为,吴校长的这句话没有多深的道理,讲得直接、实在,非常令人感动。 一名新浪浙江网友认为,校长如此表态非常值得肯定,因为在社会道德状况不佳的今天,不只是大学,我们每个人都应给见义勇为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名新浪北京网友说,大学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每所大学都能发出“校长撑腰体”,并履行承诺,我们社会未来就会涌现出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到那时,道德就真能得救了。 由新华网发起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347人参加),59.4%的受访者认为“校长撑腰体”流行对于挽救道德滑坡有一定作用。 一名自称曾转发过“校长撑腰体”微博的搜狐广东网友说,转发时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从中也能感受到网友们的热情与期盼。“‘校长撑腰体’能如此流行,本身就说明我们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还有改善的可能。” 一名新浪湖南网友认为,只要有一半转发“校长撑腰体”的网友能在生活中给做好事的人撑腰,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就能得到极大改善。 “‘校长撑腰体’的流行,折射出公众对改善当下道德状况质朴而又热烈的期待。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在我们社会中,到底谁最应为道德撑腰?”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说。 “道德需要每个人的行动为它撑腰。”一名网易河北网友觉得,只要有人能冒着被讹诈的风险去扶老人,只要有人能站出来为做好事者证明清白,我们社会的道德就能重新挺起腰杆。 一名凤凰网湖南网友建议政府为见义勇为者设立基金,给做好事的人撑腰。 一名新浪网友认为,就像广东省总工会承诺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一样,我们急需在全国层面建立一系列制度,特别是法律援助制度,让做好事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真正应该为道德撑腰的是法律。”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提出,虽说法律不能替代道德,但它可以保护道德。当法律能够保护做好事却反遭诬陷之人的合法权益时,才是给道德撑腰的最强大的力量。 美德教育:身教胜于言传 贺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 02 版) 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称今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该会还计划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京华时报》11月9日) 这一计划显然是要实现“慈善意识从娃娃抓起”,通过将慈善理念作为学生素质评估的约束手段,从而让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接受这种理念并转化为今后甚至终身从事慈善行为的实践。此种理念非常之好,但效果如何大有可商榷的余地。慈善是一种美德,它有是非之辨、善恶之别,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最起码的是非和善恶观,那就会出现“此人之肉,彼人之毒”的现象,即在别人看来是为非作歹的行为,于当事人却浑然不知。因此,包括慈善在内的各种美德,都应作为一种知识,纳入系统的教育范畴。 不过,美德作为一种知识,并没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专门的“善良教师”、“慈善教师”。难道,美德这种知识不需要教授吗? 这样的困惑,先哲早已有之。苏格拉底反复思忖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德重在示范而非传授,“正义若要见证,让人学习,总是身教胜于言传”。当代旅美法学家冯象也曾对苏格拉底这一观点进行过系统阐释,“正义作为道德价值,不但不可能课堂培训专家认证,甚至也无法通过辩论包括司法程序来确保它的完整。是非善恶之辨,是无法仅靠言说或判决就让人信服、遵守而成为生活规范的”。 美德的养成,关键不在于喋喋不休地说教——在“人之初”的阶段,通过教授告知美德的基本标准的确很重要——而是有没有人在不停地示范,借助榜样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一种自觉实践美德的习惯。没有这样的“传帮带”,或许可能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怪象——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德,可总是在不经意间以自己不关心、不实践的行为“助纣为虐”,“小悦悦事件”难道不是例证吗? 正如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美德问题上,一个示

文档评论(0)

abf4675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