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中.doc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思考 “多余人”是早已被文学界所认可的一个人物形象系列的称谓。它缘起于俄国19世纪20----50年代,指的是当时一种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自己所在的上流社会,他们能够发现农奴制度与沙皇专制的一些弊端,但又空怀理想,毫无时间的恒心和毅力,缺乏想社会抗争的勇气,被迫在盲目与失败的痛苦中死去。他们是生活在新旧两个世界边缘的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赫尔岑说:“在俄国受到这种强大的西方潮流影响的人不会成为历史人物,却成了一些古怪的人…他们是种聪明的多余人。”[1]这样,“多余人”就经由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赫尔岑和冈察洛夫的妙笔而凸显成为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异常灿烂的一条人物形象彩虹。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当任何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发生转变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氛围也会随之变化。那些最早接受启蒙思想的人就成为那一时期中重要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不仅俄国有之,西方有之,东方亦有之。俄国“多余人”形象即是变动时代中的特定产物。放眼世界,“多余人”也并非俄国独有。西方有如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等;在日本有如二叶亭四迷《浮云》中的内海文三等;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个系列形象。它始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在很多作家手中释放出绚烂的光彩。它在中国历时时间长,产生作品多,其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深远的。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对这一领域有过研究。为了深入地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作了一次梳理。 一 绪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很重要和很有影响力的作家纷纷写出过“多余人”这一形象。这是历史的必然。考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不难发现,中国这一段历史与俄国19世纪,即产生多余人形象的时代非常相似。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外忧内患,民族日趋衰亡,人民生活艰辛,渴求改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批有着新思想新头脑的知识分子踊跃而出。他们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容易陷入问题。这样,中国的“多余人”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可以列入“多余人”这一范畴的作品很多。但是纵观这期间的历史发展和流变,笔者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作品由于受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有着许多共通性。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论述,既便于明晰问题又可以区分不同时期的基本特点。 二 “多余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流变 1.五四时期——时代急变中知识分子向“多余人”的转变 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华民族觉醒的第一页。自此,许多有志向的青年开始走出封建社会的藩篱,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命。在这样一个潮流中,我国的作家纷纷将笔锋对准了旧的制度的旧的人。战斗的火药味一时弥漫文坛。我们知道,文学永远不是单一的死板的,而是复杂的参差多态的。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一些作家发现了在所谓的新青年身上所存在的缺陷。他们和每个产生于变迁时代的先锋一样,有才学有见识,对现状不满,意欲发奋而没有出路。他们处在历史,社会和自我心理的三重矛盾之中。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类典型。所以,作家们开始把这种人纳入笔端。于是就产生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鲁迅笔下的孤独者等形象。 郁达夫是中国第一个将“多余人”用于创作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的作家。他将之称作“零余者”,是由他翻译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而来的(郁将之译作《零余者的日记》)。 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郁郁寡欢,高度敏感,徒有理想而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的“他”性格孤僻自卑,神经极为敏感,自爱自怜,多愁善感,读两行诗句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两行清泪”来,想起白日里见过的女孩也会“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在主人公的日记中“他”写道“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2]如此这样的笔句在作者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又如《银灰色的死》中那个同样是留日学生的“他”,因为“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3],承受不起对静儿单恋失败后的迷糊,承受不起困乏无着的生活,更因承受不起作为中国支那人的自卑而死在银灰色月光照耀下的空地上。再比如《怀乡病者》中的于质夫,《茑萝行》中的“我”等等,都是这样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性格特征的“零余者”也就是“多余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他所塑造的自我形象都是生性忧郁的孤独者。残酷的现实撕碎了他纯洁的内心,纤弱的神经又驱使他“细细地咀嚼这磨碎了的心瓣的苦味”[4]。而柔弱的性格又使他丧失了反击和抗争的可能。这些共同铸成了他孤独苦闷,凄凉无着的气质。这种气质贯穿了郁达夫长期的创作过程。这些形象所表现出的特征与俄国的“多余人”是非常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析国有企业人才机制建设与创新.doc
- 浅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问题.doc
- 浅析基于自组织运动技术系统演进.doc
- 浅析声乐演唱中情感表现__--毕业论文.doc
- 浅析如何保护自身人格权.doc
- 浅析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现状及其对策.doc
- 浅析孙少平人物形象现实意义.doc
- 浅析安全生产管理手段和方法.doc
-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docx
- 浅析工笔画与创意妆之间联系.doc
- 小学科学:ESP8266智能插座电路原理与动手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开放浪潮下我国多层次监管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质量分析与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数据治理与合规性要求》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多材料制造与复合材料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光环境调控技术对植物生长发育节律的调控机制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销售团队年度业绩总结.docx
- 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防范.docx
- 银行网络攻击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