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者 岑参: 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小测试 1、赏析“ 龙钟泪不干”。 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的神态 2、诗人此次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出征的,但他内心又很矛盾,试分析。 前两句写他对故乡眷恋的柔情,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3、第二句运用了( )的手法,写出诗人对亲人的( )之情。 4、3、4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既有对亲人的眷恋,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渡汉江 宋之问 作者 宋之问(656?--712),唐朝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宋之问特别擅长五律,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体》中说:“风雅颂既亡,一变为骚体,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边而为沈、宋律诗。”所以,其诗歌深受时人的喜爱。 背景 它是诗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文本细读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首句“岭外音书断?”,起句诗人就表现了贬居之地的荒僻。诗人通过音书断,不但暗示了生活的艰苦,而且表现出与亲人没有联系所产生的离亲别乡的思念之痛。 次句“经冬复历春”,这一句紧承上句,写诗人自己在岭南的凄苦的生活状况。 第三、四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主要写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时的矛盾心理活动。 主题 诗歌描写了诗人被贬久离家乡而逃归途中时的矛盾心理,表达了焦虑、痛苦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语言浅近,但蕴含的意义很深刻,特别是通过心理的描写,在运用反常手法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小测试 1、“渡汉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久离家后,返归途中。 2、前两句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贬居岭外,思念亲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音讯,精神痛苦。 3、按常理后两句应是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为何不这么写? 虽然日夜思念家人,却又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4、表现诗人又喜又惧的矛盾心理及对亲人挂念的句子()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逢 入 京 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 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 形容路途遥远。 传语: 捎口信。 背景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字点 题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没有纸笔?,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夸张 无限眷恋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