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报传家风:“全国最美家庭”是这样炼成的.docVIP

《家》报传家风:“全国最美家庭”是这样炼成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报传家风:“全国最美家庭”是这样炼成的.doc

《家》报传家风:“全国最美家庭”是这样炼成的   在江苏南京,有一个由祖孙四代、7个小家庭组成的幸福大家庭。2016年2月,这个由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妇领衔的大家庭先后获得“南京市十佳幸福家庭”“江苏最美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   说到这个大家庭儿女事业有成、和睦美满的秘诀,还应归功于这对八旬夫妇坚持25载,出刊1400多期的《家》报。一份《家》报不仅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消息树”,更是家风传承的“根据地”。冯树凭和老伴一生忠于职守,光明磊落,勤奋进取,在与儿女孙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老两口把家风总结为12个字:坚持和谐、追求卓越、争取奉献,并督促和引导后代坚守和传承父辈的正能量。 为增强家庭凝聚力,老两口退休后办起《家》报   1991年春节后,在南京市旭光仪器厂总务科任职多年的罗巧珍光荣退休了,老伴冯树凭早在8年前就离休了,老两口终于可以双双在家颐养天年了。   在冯树凭所在的大院里,这对老夫妇的恩爱出了名。这么多年来,冯树凭对妻子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歉疚。老两口育有1儿3女,上世纪70年代,冯树凭随部队驻扎在西藏,10年间很少回过家,那时大儿子13岁,最小的孩子才4岁,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不能帮妻子一点儿忙。那些年,妻子既当爹又当妈,工作上不甘人后,累出了一身病。有几次,冯树凭探亲回来,看着妻子瘦弱的身体、憔悴的神态,既心疼又愧疚。   岁月如流水,一晃妻子退了休,儿女们陆续成家。那段日子,冯树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儿女知道他们有个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儿女们都大了,给他们直接讲述当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方式有些老套,可不把老伴当年为家庭的付出说出来,他又难以心安。   冯树凭平时喜欢写东西,他想把妻子当年照顾孩子们的事写出来,然后给孩子们看。对于老伴的想法,罗巧珍并不完全同意。她说,她做的这些事情每个母亲都能做得到,没有什么可以宣扬的。如果非要给孩子写点什么的话,还不如办一份小报,把这个大家庭里近期发生的事情,挑一些有意义的写上去,然后传给孩子们看。   第二天,老两口就着手创办他们的第一份手抄《家》报。因为是创刊号,冯树凭非常用心,报头是用红色印章印出来的“家”字。为了美化版面,罗巧珍从报纸、日历上剪下一些小图片,用糨糊贴到手抄报上。虽然没办过报纸,但他们《家》报上的日期、天气预报等一应俱全。   创刊号刊发了冯树凭撰写的发刊词,他这样写道:“为了促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好下一代……特办此家庭不定期小报,望每个家庭及时提供信息,为办好报纸献计献策。”   除了发刊词,首期《家》报还有另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罗巧珍当年含辛茹苦的育儿故事;二是大女婿部队立功的消息;三是小外孙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拿到凝结着父母心血的手写《家》报后,4个儿女除了觉得新奇有趣之外,心里更多的是感动,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争着为父母办好报纸出谋划策。   创刊号问世后,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让冯树凭老两口非常欣慰。此后,他俩明确分工,冯树凭采访、组稿、写出底稿,罗巧珍负责版面设计、校对3遍、复写5份,然后往4个小家送报。   当年7月10日,第二期《家》报出刊了,这期《家》报报道了小女儿在学校入党、大孙子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当排球教练的大儿子带队伍打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事情。这期《家》报的排版、内容比第一期有很大进步。   4年过去,冯树凭的《家》报也办到了第58期。这个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了复印机,为了减轻工作量,冯树凭把稿件写在纸上,罗巧珍负责插图,剪些配文图片粘上去,然后拿去复印5份,效果比手写在复印纸上要好得多。   2002年暑期,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信息,看到冯树凭老两口忙活着排版、写稿,了解到这对老人正忙着办《家》报,而且报纸已出刊了500多期时,觉得非常新鲜,他们给报社、电视台打去报料电话。很快,南京电视台、金陵晚报等媒体前来采访。冯树凭夫妇在小区一时成了名人。   2003年,二女儿冯宣东给父母送来一台电脑,其他孩子送来了复印机、汉王笔。为了与时俱进,冯树凭和老伴踏踏实实学起了电脑。第530期《家》报,是老两口创刊以来办得最艰难的一期。好多次,冯树凭在电脑上排好版,不知触碰了哪个键,文字和图像一下全消失了,急得老爷子满头大汗,只好从头再来。   为了帮助父母早日完成办报“设备”的更新换代,二女儿冯宣东有空就往父母家里跑,手把手地教爸妈如何操作电脑。看到老人如此好学,儿女、孙辈都排班教他们。一个月后,第530期《家》报终于问世了。展开这份凝聚着他们一个月心血的报纸,老两口像捧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激动。 用《家》报展现儿女风采,鼓励后辈事业上追求卓越   为了鼓励孩子们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弘扬家风,冯树凭和老伴确定选题时,偏重儿女们的奋斗故事,鼓励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比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