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纪事.doc
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纪事
清晨的大理刚下过一场雨。平常熙熙攘攘的街面上还没有多少人,卓玛拉姆和儿子平措泽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生意。藏红花、藏黄连、贝母、虫草……卓玛则把一份份药材摆到摊位上。
说不清从哪辈人开始,卓玛家就年年来往于雪域藏区和洱海白族地区的路上。“我记得是我爷爷那一辈以前就在做了,那时都是赶着骡马,风餐露宿从德钦一路过来的。”今年46岁的卓玛拉姆说,因常年在这条路上做生意,他们家和沿线的白族、回族、彝族同胞都打成了一片,以至于最后定居在了大理洱海上游,每年几十万元的业务量,都来自与这些民族兄弟的合作。
卓玛拉姆早年东奔西走做药材生意,现在却和儿子开始念起了新的“生意经”。用一部智能手机、一个APP,今年春节刚过,平措泽让开起了一个微店,客户中有藏族朋友,也有汉族、白族、回族等民族的朋友。
卓玛还有个弟弟。说起弟弟,卓玛脸上漾起了一层光亮。她说,为了大伙儿今后更好地做生意,弟弟在忙着干大事。
见到卓玛的弟弟,看到那张坦诚敦厚的脸膛,才发现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王庆荣,他现在任云南洱源郑家庄的村委会主任,从小就使用汉语名字,但跟姐姐一样,仍是一口浓浓的云南德钦藏腔。
在郑家庄,有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一起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故事。
七个民族一家亲
郑家庄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125户的小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尽管语言、信仰、习俗不相同,但他们多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村民们说。
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据统计,村里的民族间通婚占到了六成以上。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的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滋养了郑家庄良好的风尚。
走进郑家庄,风格各异的独家别院错落有致,房屋外面的壁画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青瓦白墙上的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的彩绘,民族特色鲜明而又融洽。有些房屋看上去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但是墙上又绘着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
民族特色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郑家庄的本主庙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随着藏族、傣族、彝族等其他民族迁入,现在的本主庙不但供奉着白族的本主,还供奉着佛教的菩萨,成了多个民族共同拜祭的地方。每逢祭祀的时候,藏族祈福的经幡、傣家的宝葫芦、彝族的牛头装饰……成为村庄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纳西族村民郑荣辉说,虽然村领导威望高,但村里的事还是商量着来。郑家庄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大事由党支部提出方案,提交村民议事小组和村民大会决定。村民议事小组里,7个民族都有代表,各个民族都有说话的地方。
一次讨论郑家庄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两个小组长王庆荣和杨秀弟意见不一:一个主张每个民族都得开个农家乐,一个主张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搞旅游。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把这个“议题”交给全体党员和“议事小组”讨论,最终商定除了集体要搞旅游解决“空壳村”的问题外,村民自己搞的每年要上交集体一定的管理费。
王庆荣说:“集体有好事想着村民,村民发家致富顾着集体,大家商量的事,办起来顺利。”
郑家庄常年有200多名村民在外经商,村里老人多、妇女多、孩子多,治安是个大问题。可村里已经有20多年没出过刑事和治安案件,“治安联防队”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郑家庄一带很不太平,盗窃猖獗、盲流不少。“村民被偷一头耕牛、奶牛,几年都缓不过来。”最早的联防队员郑瑞鹏说。
1991年,郑家庄“应急”成立了“护村队”,为避免其偏离法制轨道,村里主动向乡派出所报告,经公安部门依法审批和专业培训后,“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郑瑞鹏回忆,当时人手少,一夜要在村里巡逻四五回,但没人要报酬,村里治安迅速好转。
后来村民们商定: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全村分36个小组,轮流值班;每晚7时至次日早8时,联防队员要沿村巡逻3遍以上。联防队员在村里“遇到事处理事,没事时就办好事”,依法调解村民纠纷也是其职责之一。“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郑瑞鹏如此解释“联防队”何以坚持20多年。
知法懂法又恪尽职守,郑瑞鹏如今是大理一家企业的保安队长。他说:“老板信得过,厂里10个保安6个是从郑家庄联防队来的。”
除了治安联防队,“协会多”也是郑家庄一大特色。有老年协会,有中青年联谊会,还有阳光文艺队,几乎每个在村里的成年村民都有组织。
村里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多,中青年联谊会是“中流砥柱”,不论红事白事、聚餐聚会,还是修路建湿地,或者谁家有困难,联谊会都是“主力军”。协会把村民都联络起来了,组织多,大家联络感情的地方就多,这也是凝聚和团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