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合谷穴针刺及指压操作要点.doc
刍议合谷穴针刺及指压操作要点
【摘要】合谷穴系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原穴,临床治疗上也素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作为临床常用穴,在进行疾病治疗时怎样操作才能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又能避免意外的发生,笔者将以针刺、指压操作为例介绍合谷穴操作要点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合谷穴;针刺;指压
“合谷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其具体定位为: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1】简易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是该穴。其别名有虎口,容谷,合骨,含口等。 《玉龙歌》中有言:“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而在《四总穴歌》中则将其概括为“面口合谷收”一语,说明合谷穴穴对头面五官的相关病症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如:头痛、目赤肿痛、鼻疾、口眼歪斜、耳聋、咽喉肿痛等症,同时又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疾病,如: 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2】
合谷穴作为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通调大肠腑气,条达三焦气机,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的作用。如《针灸聚英?肘后歌》载“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 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医宗金鉴》中载:“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痛”该穴具有取穴简便,易得气,针感强,疗效好等优点。笔者将以针刺、指压操作为例介绍合谷穴操作要领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1 针刺
1.1 针刺前准备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针刺操作相关注意事项的文献。在《灵枢?终始》中有云:“凡刺之禁……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此十二禁指出:为了避免发生针刺意外,患者情绪和自身机体状态均是在针刺操作前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合谷穴处肌肉丰厚,针感较强,故素体虚弱、气血亏虚、久劳疲惫、饥饿劳顿、精神敏感、胆小畏针者慎针。晋唐时期《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云“凡针手足,皆三日勿洗也”特别是合谷穴“合谷穴,针后尤慎洗手”。由于当时针具简陋,消毒技术匮乏等原因,导致针灸意外发生较多。现代虽已没有三日勿洗手这种说法,但从此处不难看出手足部位的穴位特别是合谷穴在针刺时应当严格遵守消毒制度,特别是在穴位注射时,若消毒不严格或注入药物难以被人体所吸收,药物持续作用于穴区内组织可能会引发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最后形成瘢痕挛缩,表现为手指挛缩、畸形、功能障碍、屈伸不利或外展内收障碍等。【3】
1.2 针刺操作
该穴下分布为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皮肤表层下有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有手背静脉网汇成的头静脉起始端,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由于该穴针感强烈,在操作时切不可强刺猛插,手法力度宜适中。该穴下神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此穴针刺操作时应极其注意针刺深度及角度。临床上亦有因合谷穴针刺操作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引起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报道。关于此穴进针的深度及角度,不同医家描述不尽相同。严振国主张直刺0. 8 寸,向腕部斜刺1. 5 寸;伦新则认为直刺0. 5 ~ 1 寸,透向劳宫可深刺2 ~ 3 寸,针尖向腕部斜刺1 ~ 1. 5 寸为最佳刺法。因为穴位下分布的是不同的组织层,每一层的组成成分各不相同,故在接受针刺时可以出现不同的感觉。目前研究认为穴位分3层,第一层疼痛感比较明显,第二层为酸胀感比较明显,第三层麻重感比较明显。当直刺时针尖作用于皮下组织层或肌肉层局部可有酸胀感【4】,当向腕部斜刺时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肩部;透刺后溪、劳宫时,手掌应半握拳;当向深部进针时,行针手法宜轻柔,否则可伤及掌部筋肉及刺破动脉,引起内出血,造成手部不能屈伸。有时在数月后可能因捻转手法过重损伤肌组织,出现瘢痕,影响手指活动与知觉功能。注意在针刺得气后宜立即停止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之。”说明针刺不得气的时候要用针寻找气机,不要考虑针刺的次数、时间的多少,而得气以后,则应马上停止动作,不再移动针体,否则会失气。
2 指压合谷穴
指压合谷时,向小指方向用力效果更好,目前机制仍不明确,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针刺时刺中内容不同便可产生不同的感觉,刺中骨头胀痛感比较明显,刺中肌肉得气的胀重感比较明显。而指压虽不同于针刺但其实质均为刺激穴区组织,当向小指方向用力时从一定程度上讲增加了肌肉的厚度故穴区感觉明显,与此同时力在移动的同时也作用于第二掌骨上,所以在向小指方向用力时穴区胀重感明显,取得的临床效果也较明显。临床在此穴位可采用双手拇指以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摩,拇指指腹置于穴位处,食指指腹置于掌心相对应处,施以指压,还可以使用一指禅法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