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之血液系统损害.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 典型病例 张XX,25y 反复面部红斑12年,泛发全身伴发热1周 典型病例 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5月5日(入院前) 3.11 125 81 5月18日(入院当天) 3.15 134 34 5月19日 1.06 118 29 5月20日 2.87 115 35 5月22日 2.74 113 53 5月25日 4.09 120 129 5月28日 6.03 128 213 6月4日 10.74 132 210 6月8日(出院) 10.8 133 234 6月23日(复诊) 7.65 138 237 典型病例 甲强500mg+丙球20g 甲强80mg 甲强60mg 甲强32mgQd 20mgQdN 甲强22mg 入院前 内容 内容 病理生理学基础 SLE患者约有半数以上有血液系统受累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自身抗体 炎症细胞因子 RBC ↓ WBC ↓ PLT↓ 治疗的药物 继发感染 骨髓祖细胞、造血微环境及外周血细胞 病理生理学基础 T细胞功能紊乱(CD8+T细胞功能缺陷) 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失去抑制 自身抗体产生增多 多种自身抗体 免疫复合物 网状内皮系统对血细胞清除 外周血细胞受损 骨髓中活化的淋巴细胞 直接免疫破坏 释放炎症因子 骨髓造血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造血微环境异常 造血功能受损 病理生理学基础 SLE血液系统损害表现及其病因 贫血 白细胞减少 非免疫性因素:慢性病贫血、EPO不足、铁代谢异常、失血、脾功能亢进 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再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 自身抗体的产生、药物毒副作用、合并感染、凋亡增加 自身抗体的产生、体内分布异常、病毒感染、药物毒副作用、体内血栓形成 一、贫血 最常见,约60%~80%活动期SLE患者可出现,贫血程度与病程长短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多数为轻中度,少数为重度。 (一)非免疫因素 慢性病贫血 (ACD) EPO不足 铁代谢异常 正细胞正色素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血清铁正常或↓、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 炎症因子增多导致EPO较少 骨髓对贫血的代偿性增生反应抑制 肾损害:EPO生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尿毒症时有毒物质使红细胞脆性↑,寿命缩短; 合并肾炎,影响EPO的产生、生物学作用及对激素的反应性; 抗EPO自身抗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储存铁不足,铁利用不良,导致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功能异常;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口服抗凝药致月经过多、胃肠道失血; 炎症因子增多,影响铁代谢 (一)非免疫因素 淋巴毒素 失血 脾功能亢进 SLE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淋巴毒素抑制骨髓红细胞的生成 可伴有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内脏出血 红细胞吞噬增多 (二)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SLE相关再障 自身抗体/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引起溶贫。 1.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包被红细胞 2.血清中存在造血干细胞的抑制物——温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 微血管内膜部分血栓形成、狭窄或坏死,红细胞流过发生摩擦,发生机械性溶贫。 1.SLE治疗相关药物:MTX、AZP、氯喹等; 2.骨髓血管发生坏死性炎症,造血微环境异常,不利于造血干细胞生长 3.骨髓抑制。 4.T细胞亚群发生变化 (二)免疫性因素 纯红细胞再障 1.自身抗体产生 2.T细胞介导的红细胞生成的抑制 3.病毒感染 4.某些细胞因子可抑制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形成 发生率次于贫血,主要是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抗体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被破坏,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细胞凋亡增加,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及功能异常; 脾亢; 活动期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存在缺陷; 免疫抑制剂; 合并感染,白细胞消耗增加。 二、白细胞减少 发生率为7%~50%(平均14%) 自身抗体:包括血小板抗体、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抗TPO受体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等,可抑制和破坏巨核细胞、PLT的产生; 细胞免疫:T辅助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活性及相互作用↑,IgG型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受其调节; PLT分布异常:脾亢时,脾池中PLT↑,循环中PLT↓; 病毒感染; 治疗相关药物副作用; 微血管血栓,形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与疾病活动相关。 三、血小板减少 内容 自身免疫性溶血(AIHA) 临床表现:起病慢,多数表现为乏力、发热、黄疸、尿色深黄、脾大。少数病例科发生急性溶血危象,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腰痛、血红蛋白尿、烦躁、甚至急性心衰、肾衰、DIC等。 实验室检查:①红细胞破坏增加:RBC↓、HGB↓、TBil↑、Fe↑、LDH↑ ②红系代偿性增生:网织红↑、外周血红细胞大小不等、骨髓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