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曼·罗兰 (1866-1944) 一、生平和创作(1866-1944)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欧洲近代理想的最后捍卫者。 1866年1月29日,他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之家。母亲笃信宗教,酷爱音乐,给罗兰以深刻的影响。 罗曼·罗兰故居 体弱多病的他 少年的罗曼·罗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双亲把小罗曼·罗兰固禁在家里。在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的时候,他用了“鼠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而这个“鼠笼”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小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 妹妹的死亡也让幼小的罗曼·罗兰无形中又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 巴黎生活的困惑与希望 困惑:在罗曼·罗兰十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一家人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这次迁家的行为对于罗曼·罗兰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内向而爱于幻想的罗曼·罗兰来说,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园,都市疯狂的节奏和学校的混乱情形,让年少的他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希望: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焕发了生机。 与雨果的结识。 影响:罗兰要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盖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 《名人传》 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贝多芬与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 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精神导师托尔斯泰 1、“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2、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 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的讲解了他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摘录如下“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在我们一旦摆脱了传统的迷信之后,往往陷入科学和艺术这种高级的迷信,为了看清楚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成果来源于牺牲,而不是某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托尔斯泰最后总结说“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 爱情生活 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 回忆录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悦、失望、好笑,或者奇异且有时悲伤的日子里,我们象兄妹一样互相倾诉。我们还以相同的眼光来批判这社会。我的妻子有观察与剖析心理的天分,这一点与我一致,也与我互补……我的妻子是一位音乐家,和我差不多;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感言: “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1915年,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20年代末,法西斯势力抬头,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的忏悔式的文章,同自己的错误思想决裂,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他一边写作,一边积极参加国内外反法西斯活动,这期间他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母与子》 (1922-1933) (旧译《欣悦的灵魂》)。 二、《母与子》 《母与子》是战后罗兰的重要作品,以20世纪前30年代战争风云突变的欧洲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安乃德和玛克母子两代人精神探索的历程,中心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1、情节 女主人公安乃德在她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大笔遗产,本来可以安闲度日,但她的性格独立不羁,酷爱自由,不愿受到束缚,大学时代,她与自己的意中人洛瑞订婚,后来自己悔婚,不顾世俗的冷落和非难,生下了儿子,深居简出,一心抚养孩子。后来给他管理财产的公证人破产了,她变得一贫如洗,她宁愿在贫困和孤独中独立抚养孩子,也不愿意和满脑肥肠的未婚夫结婚。一战爆发后,安乃德从事反战活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打算过独立的生活,他忍受过彷徨、迷惘、苦闷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