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素材.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语文试卷评析………………………………………………1 数学试卷评析………………………………………………4 英语试卷评析………………………………………………10 文综试卷评析………………………………………………15 理科综合试卷评析…………………………………………23 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评析 瑞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总体评价: 这份试卷基本上仿照2005年浙江省高考试卷的题型,但也参考了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在分值上有所变动(其中基础题变6道为5道,科技文阅读变4道为3道,整个选择题变42分为36分;翻译题变8分为10分;现代文阅读变18分为20分;语用题变10为12分)。考点涉及2005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整份试卷的难度较大。 试题简析: 第1—5题是语基题,材料选用较基础,题目设计基本清楚。只是第3、4题的答案我们心存疑虑:“生性的坦然”应与“流露”搭配,而不是与“疏导”搭配;对“市场制度建设、法制监管方面难免有疏漏之处”“耿耿于怀”似乎也不是非常恰当。 第6—8题是科技文阅读考查,题目简洁干脆,只有些过于浅易,区分度不明显,题目的设计也缺乏层次感,考查点都差不多。 第9—13题是文言文阅读题,因为是议论性散文,阅读难度较大,但区分度很明显,尤其是翻译题,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强的能拿满分10分,理解能力差的则会出现1分2分甚至0分的情况,其中对“移”“文”“庶几”“重”“向”“趋向”等词的翻译是个难点。选择题11题和12题偏难,答对的学生很少。 第14题是诗歌鉴赏题。 (1)第一小题说“这两首曲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这种说法太绝对。从主旨的角度看,两首曲应是大同小异。因为诗人都是借景抒情,抒发兴亡之感,即历史更迭的无情。第一首中的“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第二首中的“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阕汉陵何处有”抒发的都应是相同的兴亡之感。不过,同中有异,即前一首侧重于批判统治者的奢侈与为争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下一首夹杂抒发诗人人生无常之感。所以很难绝对说这两首怀古小令“表达了不同的主旨”。 (2)第二小题的题干说“表达手法有相似之处”,这一提法也有问题,应改为“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只写到“借景抒情”,而这两首诗也都运用到了对比手法。第一首中的“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圩”是古今“奢侈与萧条”之对比;第二首中 “横岫,环秀,还如旧”与“徒遗臭,何处有”是山河依旧与朝代不在的对比。 答题情况: 第一小题:《骊山怀古》大多数学生答出批判了“统治者的奢侈”,却没有想到在“阿房一炬”中体现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破坏的暴行。所以大多数学生只得一分。《长安怀古》能答出“物是人非”之感,就给分了。学生不可能答出作者的消极遁世思想。 第二小题:答出借景抒情的给一分,能结合诗句分析的给两分。答出对比的给一分,能结合诗句分析正确的给两分,分析错误的不给分。 第15题是名篇名句默写,内容全部来自课内,学生的背诵情况不错,得分较高。第16题文学常识考查的是著名的作家,学生较为熟悉,题目较为平易。 第17—20题是现代文阅读,体裁是散文,主题明确,很有思想性。阅读时学生对中心的把握较容易,故本次阅读考查没有在理解上给学生造成困难,只是踩点答题较为困难。 17、(1)错误类型: A学生误答为“枯叶与蓓蕾都给了我们启示”,而忽视了“教材”这个概念。 B学生误答为“枯叶会‘化作春泥更护花’,要重视枯叶”,没有理解枯叶与蓓蕾的象征意义。 (2)大部分没有答出“物质”的小园。 18、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A、思路混乱,踩点不清晰。 B、没有概括地摘取重要信息,整段抄录。 C、概括不全。没有写出感受“变数”。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19.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讽刺这个角度没有写出来。也存在表述混乱的问题。 20、学生的答案多为BD,其次是BC,再是BE 第21—23题是语用题。 21题图示给人的提示较明显,多线模式和单线模式相比就是多了“人”这个环节,这道题较难考查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分。 22这个语段选自佚名《文化生产力》一文。内容是纯理论性的,把两个句子放回原文,文中没有必要的提示性的东西,如关联词语或句义的连贯等,以致90%学生无法得分,甚至老师也不能做出正确答案。 23这题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属于一道陈题,学生得分在5—6分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评分标准:开头称谓和结束语各1分,说清楚自己的要求,即暑假到敬老院做义工2分,结合自己的特长谈自己胜任义工工作的理由2分。得分低的原因还是审题不清。 第24题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1、本次作文由于所给话题较为宽泛,内容方面的限制几乎没有,所以在学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