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维强化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技术总结.docVIP

《水稻三维强化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技术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三维强化栽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 技 术 总 结 报 告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它最早是在1983年由马达加斯加的Henri de laulanie(劳拉尼)神父提出的。他在马达加斯加帮助农民改进水稻生产技术时,发现小苗移栽的水稻分蘖和产量能大幅度增加,后来进一步研究进行技术配套,提出了水稻强化栽培(SRI)的概念,很多农户采用强化栽培以后,产量成倍提高,一般由原来的150㎏左右提高到300~400㎏,有的达到了600~800㎏。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01年第4期《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SRI的译文,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中国,并开展多点试验。之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黑龙江等地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农技推广部门纷纷进行SRI的试验研究,取得不少令人振奋的试验结果。我县从2002年引进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水稻专家马均教授提倡的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连续三年、多点的开展了不同播期、移栽期(移栽苗龄)、不同大田整办方式(包括不同开厢规格)、不同种植密度及规格、不同肥水运筹方式的试验。形成了适应我县生态条件的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多项技术的创新。 一,有关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从2002年开始,我县连续三年开展了多项强化栽培相关配套技术研究的试验:1。开厢栽培与平作栽培;2.不同移栽苗龄试验;3。不同密度试验;4.大田生长期的不同水层管理方式的试验. 5.不同施肥方式的试验。试验为简单的同田对比试验。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试验的信息,以便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除了田间和室内考种及收取小区实产外,还进行了田间分蘖动态调查,灌浆期功能叶消长动态的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开厢栽培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三年,多点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最高。其次是不同施肥方式的试验。不同移栽龄试验中整田方式为开厢栽培的以2~3叶的小苗产量最高,平田栽培的以5~6叶的中苗移栽产量最高。密度试验中开厢小苗移栽的以45㎝*45㎝的稀植产量最高,平田中苗移栽的以30㎝*30㎝的相对密植产量最高。不同施肥方式的以底肥50%,分蘖肥20%,穗肥30%产量最高。不同水层管理的试验:分蘖期厢面基本湿润厢面无水的与浅水管理的有一定的增产但增产幅度不大,增产效果不显著。但从分蘖动态看,分蘖起始期前者晚于后者,初期的分蘖数前者少于后者,但以后前者的分蘖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其最高分蘖数前者高于后者,最高分蘖的出现时间早于后者。因此厢面浅水对于返青成活和前期地上部分生长十分有利。尤其是象今年在移栽返青期,4月7—15日的强寒潮天气下浅水有明显的护苗作用。湿润状态下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强大的根系对于秧苗的健壮生长有利,其后发优势明显。因此,前期厢面以浅水为好。而移栽成活后以湿润管理为好。早晒田,和晒田较重,落色明显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后期的根系发达,功能叶活力强,结实率高,有效穗和粒数均较高。 二、技术措施 我县在参照省总站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试验结果制定了我县的技术方案。 1、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在合理适度稀植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强化个体生长发育的质量,充分发挥个体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水稻的超高产。其重点是通过强根增蘖增强个体的生产能力。在栽培目标上前期(移栽后返青期至分蘖盛期)攻早发,中期(分蘖盛期至齐穗期)控旺促稳,后期(灌浆期)促根保叶防早衰。 2、关键技术 (1)1、选择大穗型杂交良种。为充分发挥强化栽培的增产优势,应选择超级稻或抗逆力强的大穗型杂交组合与之配套。重点推广冈优188、冈优527、D优527、Q优1号、Q优6号等高产重穗型杂交稻;辐射区除上述品种外,搭配冈优158、冈优305和部分宜香系列、Q优系列、金优系列的优质稻品种。 (2)旱育适时早播。旱育秧能提早播期,因此应充分利用此项技术优势适时早播,平坝浅丘区应在2月底三月初,亩用种量1.0—1.25公斤,亩备苗床面积15—20m2,抓好培肥、消毒、浇透底水等工作,晴天播哑谷或干谷,阴天或雨天则必须播催芽谷。 (3)、改进大田整办方式,开沟起厢。强化栽培实行开沟起厢栽培,开厢规格为1.8米。个别大肥田、深脚冷浸田还应与半旱式栽培相配套。免耕开厢栽培是实现小苗早栽浅植快发,强根增蘖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水分管理和调控,是该项技术的基础。 (4)4、嫩秧早栽,三围栽插。移栽时间4月中旬,移栽苗龄20~25天,叶龄2~3叶。行、窝距根据本田的肥力高低采取35×35cm、40×40cm、40×45cm三种规格栽插,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状,苗间距6—10cm,冬水田、冬闲田、蔬菜田在4月20日前移栽结束。一律推行带泥、带肥、带药“三带”移栽。提高栽插质量,要求做到浅、稳、匀、直。 (5)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之比为2

文档评论(0)

pao0969363mou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