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民居聚落及个案分析.doc
广西民居聚落及个案分析
摘要: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马安寨空间进行分析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本文通过对广西三江县马安寨村寨的空间形态及其鼓楼的文化进行分析,意在弘扬我们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关键字:聚落;侗族;鼓楼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广西环山靠海,既有山清水秀的风光,又有山崇水阔的景象,独特的独立成就了独特的文化区域,自古以来,在这块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土地上,多民族世代和睦相处、生息劳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目前,广西有十二个主要聚居民族,其中,壮、侗族及其先民就一直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富有成就的干栏文化、梯田文华、鼓楼文化以及歌圩文化等等。在历代民族迁徙中,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迁入,给散发着骆越古风的文化大大增加了新的活力,使广西的民族文化更加包罗万象、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侗族文化,在干栏、鼓楼以及歌圩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本文通过对马鞍寨的空间形态以及鼓楼文化的分析,阐述侗族丰富的文化。
1、聚落分析
1.1村寨选择
侗族人民选择聚居之地,是根据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并遵循祖辈世代传承的信仰、信念、方法而进行的,此外,由于深受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风水理论的影响,所以侗族聚落选址理念中蕴涵着强烈的风水意识。侗族生活在群山连绵,溪流纵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为了方便生活,有利于生产,村寨大都选址于缓坡、山坳和谷地之中,聚落环境强调依山傍水,尤其讲究山与水的配置、和谐。村寨大都背靠起伏的大山,面临蜿蜒的溪河,山脉遇水而止,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山水配置,是因为:一方面,侗家人认为“寨前平坝好插秧,寨后青山好栽树”,以侗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言,这样的地理环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是一种生存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深受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选址讲求取势纳气,讲求形法,注重山、水等自然要素的形、势以及配置。侗族人认为,蜿蜒起伏的山脉可称为“龙脉”,山脉遇溪河、平坝而止之处可称为“龙头”,“龙头”面朝环绕的溪河和开阔的平坝,背靠起伏跌宕、来势凶猛的“龙脉”,村寨建在这样的“龙头”处,侗家人就称为“坐龙嘴”,再在后山蓄古树箐竹形成风水林,以镇凶邪,在溪河上建造风雨桥,以锁财源,这些理念应对了形法学说中的“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的选址手法,由此可,侗族聚落在选址中十分重视风水因素,正是在风水观念的指导下,诸多要素适当配置所形成的地理空间才被侗族人认为是聚落的理想宝地。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是体现侗寨选址的典型实例(见图1),村寨背靠迥龙山,面临沿山脚三面环绕的林溪河,寨前是开阔的稻田平坝,溪河上建造有两座风雨桥:寨东北的平岩桥和寨西南的程阳桥,寨内的民居典雅古朴,鳞次栉比的围绕着地处中心位置的鼓楼而建,村寨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宛若天成,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画卷。侗族先民从生命实践和生存发展的经验中获得的这样一套聚落选址理念,既体现了侗族民间建筑的实用思想,又折射出侗家人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同时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玄妙的风水理论对侗民族的深刻影响。
图1广西三江马安寨鸟瞰图
1.2侗寨的规模与布局形态
侗族作为一个聚族而居的民族,从来都是一族或多族共居于一地,几乎没有单家独户或没有血缘关联的几户居于一她的,其村寨的规模大小不等,小则为十几户,大则上百户,甚至成百上千户,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族姓人口数量、自然地形条件及生产、生活等诸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选址于山麓河岸型尤其是平坝田园型的村寨,由于地理空间的便于扩展性,因此具备了形成较大规模的可能性。
侗族村寨由于其选址具体模式的不同,导致村寨形态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不同趋向,具体来说,山麓河岸型的村寨偏重于成组成团的趋势,平坝田园型村寨多旱带状走向,半山隘凹型受地形地势的限制则布局有一定的自由衍生态势。然而,无论布局形态所呈现出哪一种趋向的细微差别,侗族村寨从总体而言,都具有一个共同性,即呈现内聚向心式布局,这一共性或多或少地影响并组织着村寨的内部结构,尤其对侗寨选址中占有绝对多数的山麓河岸型村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侗族村寨的各构成要素,围绕着代表侗族族姓的鼓楼,形成内聚向心的簇状形态。所谓“簇状形态”,即“当城市和聚落分别由拥有小的中心(如中庭或广场)的住居集合而形成的时候,其构造形态就是簇状形态。这是一种住宅的排列规则,或者是聚落在构造上的范围”。侗族村寨簇状形态的布局又依据鼓楼数量的不同分为单鼓楼向心式和多鼓楼向心式(图2)。
图2侗族村寨簇状形态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