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面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尖上的面人.doc

指尖上的面人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粗犷精巧各相宜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馍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等。当然时髦因素也会影响面塑的创作,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被面塑艺人们捏制出来。   面塑上的清明上河图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市民对其肯定不会陌生:汴河两岸的商贸活动,都城郊外的秀美风光,无不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而民间艺术家于启全则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北宋街景用传统艺术面塑创作了出来。面塑版《清明上河图》长达6米,有近千个神态各异的北宋时期人物、100多头牲畜、50多栋房屋楼宇、40多艘船……这些用面塑成的艺术品做工精细,人物小到几厘米,但仍然非常传神。   于启全今年45岁,是民间的面塑达人。用他的话说,自己可以说得上是“面塑世家”出身。“我父母都会做面塑,我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了。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拿着面团捏,要是遇到了问题就向父母求助。”就这样,靠着自己的钻研和父母的指导,于启全十几岁时就出师了。人物塑像他可以信手“捏”来,这一捏就捏了十几年。   十年前,一个大胆的想法钻进了他的脑海。“面塑是一项传统的技艺,我想把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于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众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   于先生透露,从十年前产生这个想法开始,于先生先后几次创作,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创作这个作品不光是技艺的问题,还需要很大的耐心。”   真正动工后,于先生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要做就做到最好,基本上,长宽的尺寸都是按照真迹的标准来的。”于先生说,他把制作清明上河图的时间安排在夜深人静时,因为只有在这个时间段,他才能静下心来安心创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表现出来,于先生翻阅了大量北宋时代的文献,借鉴了相关木雕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和建筑结构。   在这个长约6米、宽约0.5米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于先生遇到了很多难题。“之前我们见过的清明上河图都是平面的,比较抽象。可面塑是立体的,参照平面作品创作会有很大的视觉差。同时,清明上河图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态表情,最小的人物不足1厘米,整幅画都是贯穿在一起的,只要衔接不上,之前捏的人物就成了失败的作品,全部都要重捏。”于先生表示,另一个难度出现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