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法律形式传承与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法律形式传承与演变.doc

唐宋时期法律形式的传承与演变 戴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唐代成熟完备的律令体系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王朝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关于唐代法律研究,中外学术界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宋代的法律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几乎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各自依据自己的治史习惯把唐和宋作为两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分开来研究,而不是将唐宋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关注。这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的研究。学者们都注意到开元以后,唐不再修纂律令格式,用格后敕来调整补充法律,但关于唐律、令、格、式的后续问题,尤其是入宋以后的变化,却较少有人去研究。例如,学者都强调了唐律对后世的影响,但对唐律后来的变化,关注者不多。不少学者据《宋史·刑法志》的记载,认为宋以敕代律,律名存实亡。然律和敕究竟是什么关系?治唐律者鲜有人探究,学术界缺乏足够的探讨。本文试就唐宋时期法律形式的传承与演变作一探讨。希望得到学界的指正。 唐代中叶以降法律形式的变化 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其中格最为活跃,用来修正律、令、式。开元十年(728年)六月十二日敕:“自今以后,准格及敕,应合决杖人,若有便流移左贬之色,决讫,许一月内将息,然后发谴,其缘恶逆指斥乘舆者,临时发谴。”其中提到的决杖之刑,唐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而是规定在格中的。敦煌文书《散颁刑部格》残卷曰:“盗计赃满一疋以上,及玄诱官私奴婢,并恐喝取财、勘当知实,先决杖一百,仍依法与罪。”在唐律,赃满一疋以上盗并无先决杖一百之规定。此乃以格补充修正律。整个唐代,先后编纂过多部格,其作用即是补充律令等常法的。 唐代前期格的编纂体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对诏敕进行修改润色,二是基本保持原敕的意思,稍作更改,冠以格的法律形式,格以下有“敕”字。三是照抄原敕,不加改动。《宋刑统》附载了不少《刑部格》,其体例都冠有“敕”字,但条文后没有颁降年月。在卷十九《贼盗律》强盗窃盗门和卷二一《斗讼律》宫殿内争殴门分别附载了两条《刑部格》文,其体例没有象其他所附《刑部格》那样冠以“敕”字。或许“敕”字脱漏。《宋刑统》卷二十六《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门附载了一条《户部格》,其格文有“敕”字。《宋刑统》所附《刑部格》、《户部格》应是开元二十五年所定。如《通典》卷一六五《刑三》:“开元十四年九月敕:‘如闻用例破敕及令式,深非道理,自令以后,不得更然。’”这一敕后来于开元二十五年编入《刑部格》。《宋刑统》卷三〇断罪引律令格式门载:“准刑部格,敕:如闻诸司用例破敕及令式,深乖道理,自令以后不得更然。”其体例是有“敕”字的。而在敦煌出土的《散颁刑部格》却没有“敕”字,与《宋刑统》所附开元二十五年格的体例明显不同。刘俊文先生曾考证编号为T11T的敦煌文书为《神龙留司格》。细考此文书,每条首皆冠以“敕”字,并署有年月日,与传世的《散颁刑部格》体例形式上也不一致。刘俊文研究认定为《神龙留司格》。 会昌元年(841)九月,库部郎中、知制诰纥干泉等奏:“准刑部奏,犯赃官五品以上,合抵死刑,请准《狱官令》,赐死于家者,伏请永为定式。”武宗敕旨:“宜依”。纥干泉等要求凡犯贪赃罪而判死刑的五品以上官,参照唐《狱官令》的相关规定,赐死于家。唐《狱官令》:“诸决大辟罪,皆于市,五品以上犯非恶逆以上,听自尽于家。”纥干泉并要求将此参照法著为永久法律。纥干泉的奏章,经武宗批复后,自然成为了一份批复奏请的敕旨。此后,唐大中五年(851)编修《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这一敕旨经过修订,收入了《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宋刑统》卷三十“决死罪”门载: 准唐会昌元年九月五日敕节文,刑部奏,犯赃五品以上,合抵死刑,请准《狱官令》,赐自尽于家。敕旨“依奏”。 原本是纥干泉等人的奏请,武宗批复“宜依”。经修订,删去“库部郎中、知制诰纥干泉等奏”及“伏请永为定式”等文字。这显然是经过了立法编纂官的整理。 格与律令式的修纂,有同步进行,亦有不同步进行。格对律令式的修改补充,在不同步修纂时,显得最为突出。可以相对保持律令式常法的稳定。开元时期,曾分别于三年、七年、二十五年同步修纂成律令格式。我们研究开元立法时,发现即使是格与律令式同步修纂,而这种修纂是以重新刊布法律文本为结果,律令条文的修改,也有以格的外在形式予以修订,而不直接改动律令条文。如唐开元二十五年大规模修纂律令格式时,就发生这样的事例。《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云: 凡有功之臣赐食封者,皆以课户充,准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共收其租调。各准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直,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亦准此,入国、邑者收其庸。 《通典》卷三一《职官》历代王侯公爵门载: 凡诸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