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易类一.docVIP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易类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易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 易类一   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材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疎,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疎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经部一   易类一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于左。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剌。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检《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尊君之大义。焦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命移冠国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于《子夏易传》,并发凡于此,着《四库》之通例焉。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