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震: 身份只是个工具.doc
徐震: 身份只是个工具
一进入徐震营造的“运动场”,就有种置身于超现实主义花园的感觉:展厅内铺设的若干条覆满白色石子的观展通道限定着观者的行动范围,高低错落的图片雕塑“种”在由白色石子隔开的草坪中,那些肆意“生长”在绿地上的巨大人参、坐落在燃气灶上的严肃雕塑、燃烧着的火焰――这些本来独立的作品,被搁置在“运动场”中,却像是提醒观众行进路线的导视牌。展览意图依然明确,延续没顶去年“真相”系列对“在场性”的思考。但是这一回,打着没顶公司子品牌旗号现身的“徐震”,似乎又和艺术界玩了一次明目张胆的概念偷换――这个看起来概念先行的模式在实际上却是对于“没顶公司”加“徐震”大于其个体效应的再一次事实确认,同时,徐震暗暗建构其艺术帝国的野心也更加明显:“现在做的事情都还太小,我们在不断地理解它、消化它,未来的目标是改变世界。”
无奈之举抑或冒险之旅
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们,不论资历深浅,认真扮演好一个强调个人化和自我的角色才是艺术家的本分,而与商业和利益沾边的一切似乎应该很自然地抛给画廊或者艺术代理机构。2009年,刚30出头,艺术创作上风头正劲的徐震对自己未来艺术生涯所做出的规划却正相反,他决定创办没顶公司,并将自己隐匿在公司背后,不再以个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彼时的徐震义无反顾地上路,将一大堆疑问抛在身后――“抛弃已经成功的艺术家的身份,有过一瞬间的犹豫吗?”“是艺术创作繁琐还是创立一个公司繁琐?”“没顶到底是什么?没顶能做什么?没顶要做什么?”――围绕没顶,围绕徐震,有太多问题亟待回答。但对于徐震来说,他不给自己停顿和抱怨的时间,“如果觉得不好,就去改变”――这就是他面对一切质疑的回答。
五年后的今天,对于当时做出的这个决定,徐震这样告诉记者:“2009年没顶刚成立时大家都说我玩概念,其实玩概念很容易。但是让一群傻子夸我聪明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我要追求的,我必须一点一点把我的想法实现出来。别人说我商业还是学术都无所谓,目的不在于此。我选择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没顶注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对于这个选择本身,他也只是说了一句:“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一次冒险之旅。”
历经五年漫长的摸索之后,徐震看似很随意地谈论起当时的情形:“有点像唐吉可德,但比他更虚无。”今天在他这些充满励志情结的激昂演讲的背后,在这一场雄心壮志的冒险之旅背后,是不是隐藏的仅仅只是一次唐吉可德式的无奈出征?面对这个问题,徐震又变得惜字如金:“我的工作内容很多都和整体的文化艺术系统有着紧密的关系,包括涉及到创作、策展、媒体等等。但是我始终觉得系统对于创造力的毁灭是巨大的。于是那个时候就想奋起转而创立没顶公司,试图形成一个在对峙、消耗、挑衅中产生创造的方法。”
天才的缺陷
徐震有“恐机症”,这件事已经成为一件有关徐震公开的轶事,当然徐震也从不避忌别人谈论起此事。在徐震自己看来,这是“天才的缺陷”。梵高的缺陷对于梵高脆弱的心灵来说,是他一生沉重的负累,所以梵高也注定一生穷困而身后伟大。徐震正相反,他清醒得可怕,他对于自我与限制、艺术与体制间的微妙关系控制得异常精准。
在徐震成立没顶之前最后一个展览上,徐震创作了《饥饿的苏丹》。这件作品源于凯文?卡特获普利策摄影奖的著名照片: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女童匍匐在地面,背后是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鹫,等待着即将到手的美餐。正是因为徐震的恐机症,徐震无法直接获得有关当代艺术真实而有效的现场体验,这样的经历促使他思考当代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艺术或者艺术品的在场性。
在《饥饿的苏丹》这件作品中,徐震在长征空间的展厅内原样重现了照片中的场景,这件作品的争议之处在于徐震使用了一个真正的黑人小孩儿。现场的真实“重现”与照片的必然缺席,加之到场的观众又不断使用手中的相机再次拍摄下和凯文?卡特那幅照片里相同的场景。
一个被复制的真实场景,因为原作、重现与观者再造间的模糊界限,成为徐震艺术创作中不断被讨论的范本:原作的再现物变成原作的替身,亦或是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而由此产生的与观者间的互动又再一次加深了这件作品的复杂性。
比安迪?沃霍尔走得更远
安迪?沃霍尔曾说过:“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生意是最好的艺术。”今天的艺术批评界,开始逐渐重视,并反复探讨徐震所创造出的没顶模式。UCCA首席策展人秦思源认为:“徐震放弃了他作为独特个体的艺术家身份,把自己放进问题当中。”
“艺术与金钱之间的道德界线已经消融成一片灰色地带,徐震干脆把自己的身份变成这片灰色地带。毕竟,如果艺术家背后有巨大的商业机构支撑或帮他们运营工作室,那么他们的名字是不是就已经变成某种品牌?”――批评界对没顶品牌的阐述和徐震自己的解释保持出奇一致,其在于没顶模式内在的历史使命感,徐震将自己与没顶合二为一,通过不断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