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doc

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 摘要:我国大众体育反映了中国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极为鲜明。自然养生所依赖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自然环境所强化的“天人合一”环境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消费所表现的黜奢崇检消费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自然组织搭建了人与人和谐沟通的社会平台,自然承传方式则以成本低廉、贴近生活而且便捷成为大众体育的传播和普及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大众体育 自然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08-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我国大众体育反映了中国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目标是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中国体育文化更具有业余的性质,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特征可以用五个“自然”来概括:即自然养生、自然环境、自然消费、自然组织和自然承传。分析研究和大力弘扬我国大众体育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 自然养生――积极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 相对于药物养生,自然养生是指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我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初步形成了养生理论。《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预防等有关生死寿夭的基本向题,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建构了古代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整体,所谓“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将矛盾对立面融通为一体,以和谐统一为依归。中医的“四诊”、“八纲”理论,就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和疾病,充满了辩证法。《周易系辞》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个天道内在化和人道外在化的统一和谐过程。儒家认为这个过程的内在依据就是人可与天地参,“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在董仲舒看来天与人是同类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所以“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运动保健养生意识已深入人心。诸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类的民间谚语虽然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充分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动和保健养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命在于运动”一语从外国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能家喻户晓并生根开花,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植根于中国保健养生文化的沃土里。“研究表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强度运动却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代替体育活动对人体身体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体育活动是一种自然的身体自我修复过程,是一种以身养身的过程。体育活动对身体的积极健康作用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大众体育是人们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身体运动,带有休闲和娱乐性质,其对抗性和活动强度一般都比较小,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有极其明显的功效。“以至于使许多人把体育运动当作当代人的一种新宗教”,越来越多的人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体育的各种活动,如健身、消费、旅游、欣赏、阅读中去,形成一股巨大的大众体育文化潮流。滥觞于知识教育、社会规范、动作技能和劳动实践的体育,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了保健养生功能,到现代成为中国大众的共识和实践,反映了体育大众化、生活化的必然走向,体现了体育的历史性进步,宣示了体育文化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爱。 2 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 中国文化对自然有着特别的亲和倾向,并常常在艺术文化中表现出依恋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甲骨文中“山”“水”两字就极具自然审美特征,《卫风?竹竿》中描绘:“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从孔子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春游生活赞许,到庄子对“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的生活情境的向往,都表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深入人心。而这种特色的形成显然直接和间接得益于我国地理环境中“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客观存在以及大陆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人类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创造和拥有了巨大物质文明,同时也承受着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代价。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时,不是把天人关系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在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