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针感的定义 针感,古称“气至”,是指针刺入穴位后产生特殊感觉和反应,即针刺感应,又称得气。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二. 经络与腧穴 断肢人具有幻肢感传现象,即针刺人的断肢残端上的穴位仍能引起感传,并可通达已不存在的肢体的末端。据实验测定,大约一半和一半以上的断肢受试者存在幻肢感传。 那么经络和穴位的实质是什么? 人体的经络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虽然有密切关连,但它并不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经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单独系统。 由于经络看不到、摸不着,因此关于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争论的热点,众说纷纭,已经提出了不少假说。 1.周围神经说: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穴位或其附近,常有神经干或较大的分支通过。显微镜观察也证明穴位处的各层组织中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 2.二重反射假说:关于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是汪桐于1977年提出的。汪氏认为,针刺穴位时,一方面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针刺部位局部组织的损伤可产生一些酶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便引起局部的短反射。 3.第三平衡系统假说:孟昭威教授在1978年全国生理学会上提出。现代生理学已知的人体平衡机构大约有三:包括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前二者的反应较快,是以秒计的,后一种反应较慢,是以分计的。按反应速度计,似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系统,它比神经慢,比内分泌快。 第一平衡系统:骨骼神经,速度100m/s,作用是快速姿势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速度1m/s,作用是内脏活动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速度0.1m/s,作用是体表内脏间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速度以分计,作用是整体慢平衡。 穴位是什么——穴位的实质 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称之为“气穴”,又解释作“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 有学者提出穴位存在于“分肉之间”“筋膜间隙”,穴位即是孔穴、凹陷。针灸等治法则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而解除病痛,故《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营卫。”针刺目的,古人认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有研究证明经络上的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几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诸因素在整体系统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功能、行为、属性的统一体。所以,经络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液晶组织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经、血管、体液等,以及或许还在目前尚末知的诸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 穴位与经络口 当一定的刺激如针刺、灸、强机械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时,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信号可通过轴索反射、长短反射及肥大细胞——组胺途径作用于穴位的毛细血管,后者通过释放大量的组织液疏通组织液通道——经络。穴位还是组织液从深层向表层转输的“叉路口”,所谓的浮络即是从穴位向上发出的支叉,它在体表可形成钟新淮所说的“经络口”。 这种向上的浮络同时可将深层的代谢物如二氧化碳带到体表并经皮肤释放到空气中。有学者对经脉线不同部位经皮肤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原穴、经穴与合穴(五腧穴)等穴位附近,TCE显著高于两侧对照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穴位浮络的存在。 在《内经》中,穴位也称为“节”,它与树叉的节有相似的含义,是对上面所说的“叉路口”的形象描述。它也同时说明了经脉为主干,络脉为支干的经络关系。据《参考消息》报道,巴西的科学家通过在树的分枝处钉钉子,治疗了树的疾病,提高了果树的产量。这是研究植物经络的重要信息,可惜作为针灸经络故乡的中国却没有听到任何反应。 总结成三句话: 1.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 2.未知结构的已知功能; 3.未知结构的未知功能。 三. 各种针感的表现形式 针感出现时,医者(行针者)和患者(受针者)的感受各有所别,可分为两类。 医者的感受 (1)紧涩感:行针时,阻力增加。这是最常见的针感。 (2)触碰感:行针时,针尖突然碰到一个硬滑物,一触即逝。 (3)吸针感: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时,上提阻力较大,下插阻力较小,有针往下吸的感觉。 (4)顶针感: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时,下插阻力较大,上提阻力较小,有针往上提的感觉。 (5)针体运动:留针过程中,针体顶端作微小的圆周运动或摆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