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 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2006年6月14日
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12;2.广东省渔政总队广州支队,广东广州510235;3.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导致的病害,底栖硅藻膜、鲍苗的种群密度、水环境中的理化条件、赤潮等方面人手,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对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鲍苗死亡;原因;对策
鲍是植食性的腹足类软体动物,也是珍贵的海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由于自然资源有限,鲍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促使了鲍人工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养鲍业已发展成为我国浅海增养殖领域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2002年我国人工养殖鲍鱼的产量已达到4500t,2004年,仅山东省鲍鱼产量就达0.5万t。号称“鲍鱼之乡” 的漳州市,到2004年,其鲍鱼年产量达2750t。
但近年来。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鲍苗脱板和剥离后暴发性死亡的现象,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鲍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查明死亡原因,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是目前鲍养殖生产的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细菌、病毒、寄生虫、底栖硅藻膜、种群密度、环境中的理化条件及赤潮等因素对鲍苗的作用,对鲍苗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目前,报道的鲍细菌病多为弧菌病。弧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海洋鱼类和贝类养殖的主要威胁之一,也是引起鲍鱼死亡的主要细菌类疾病。发现的病原菌包括:河流弧菌,坎氏弧菌。亮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鲨鱼弧菌以及荧光假单胞杆菌。因弧菌是条件致病菌,不同的病原弧菌引发病害不同,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如:刘金屏等 1995 、聂丽平等 1995 、李太武等 1997,1999 报道河流弧菌引发皱纹盘鲍脓疱病,可用同功酶方法提前1~2周发现此病,可采用河流弧菌一II苗或噬菌体来防治此脓疱病;马健民等 1996 报道的由坎氏弧菌引发的脓包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陈志胜等 2000 报道了杂色鲍的溃疡症,病原菌为亮弧菌,可用浓度0.4×10-6mg/L复方新诺明全池泼洒防治,在此之前通过倒池和加大换水量控制蔓延;张朝霞等 2001 报道了溶藻弧菌和溶血弧菌引起杂色鲍爆发性流行病,可用复方新诺明等治疗;Liu等 2000 和Huang等 2001 报道了副溶血弧菌引起台湾地区杂色鲍患肌肉萎缩症,并认为该病原菌为机会致病菌,可用土霉素、四环素等防治;叶林等 1997 从发生溃烂病的皱纹盘鲍幼鲍上分离到病原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可用卡那霉素、恶喹酸等药物进行防治和治疗;Lee等 2001 发现,溶藻酸弧菌和鲨鱼弧菌是引发杂色鲍弧菌病的两种病原菌,并试验证明水温的升高在弧菌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温条件下,鲍苗对弧菌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更加敏感。
2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鲍苗的病毒病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但由于鲍苗太小,人工感染实验不容易进行,对于病原的最终确定有一定难度。Otsu和Sasaki首先报道了一种导致鲍苗神经干出现肿块和肌肉萎缩的病毒样颗粒,认为它是鲍苗大量死亡的诱因。这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鲍鱼肌肉萎缩病到目前仍无有效药可治疗。1999年和2001年在福建省东山县均出现了九孔鲍苗大量死亡的现象,宋振荣等从患病鲍苗的细胞质中观察到有大量直径约lOOnm六角型球状病毒的存在。李霞等也报道了导致大连地区皱纹盘鲍苗患“裂壳病”的病原为大小90~14Onm的球状病毒,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和病理观察,初步探讨了病毒感染的途径,为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依据。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从防病人手,要加强水环境的消毒和杀毒处理。物理方法可使用紫外线消毒或进行多级过滤;宋振荣等曾用浓度0.6×10-6mg/L的聚维酮碘处理,取得一定成效。
3 寄生虫引起的病害
鲍的寄生虫包括体内寄生虫和寄生于贝壳的壳表寄生虫。国外对这类生物报道较多,体内寄生虫常见的有鲍盘形虫、派金虫、球虫和纤毛虫等。Bower等在1989年报道了一种寄生于堪察加鲍和红鲍幼鲍中的寄生虫——鲍盘形虫 Labyrinthuloides haliotidis ,并对此盘形虫的体外培养、生活史、致病机理、感染机制及防治方法等各方面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它能引起鲍头部肿大,寄生部位溃疡,头足部组织破损,对稚鲍危害极大,提出用25mg/L的氯气浸泡20min的方法来杀灭鲍盘形虫;Lcster 1981 在澳大利亚的黑唇鲍 H.rubber 的足部、外套膜和闭壳肌中发现感染了一种大小约l3~16μm的派金虫,因为其虫体寄生部位出现淡黄色或褐色脓疱,从而大大影响了鲍的商业价值;Driedman 1991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多种鲍的肾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