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者正在走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意者正在走来.doc

失意者正在走来   最近,有媒体的声音,要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   嗯。有些网民是要教育教育一下。   这个声音概括了大家都体验得到的一种社会情绪,就是“不满”—说这些网民“社会阅历浅,生存压力大,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用一个有点政治心理学色彩的词来表达,他们是一群“失意者”。   公正地说,不满的并不止处于社会食物链底端的人,境况稍好些的中产阶层,一些有钱人,甚至从体制中分享了一杯羹的人,也是牢骚满腹。可以说,失意者的涌现,而且情绪在社会中相互传染。   这暗合了当下中国的背景:各利益群体、官民矛盾不断,“群体性事件”频发;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神经过敏地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总担心有人对自己勒紧脖子;各种“崩溃论”不断,“乱”的隐忧从未消除。   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呢?换一个问题问就是:今天的社会心态到底是什么?具备了“乱”的心理基础和现实基础吗?还是在一群失意者的撞击中,“现在”仍可以不变地维持下去? 神经过敏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我的分析,可能会让具有“失意者”心理特征的人失望:现在只是具备了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和现实基础,并不具备“乱”的心理和现实条件。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骨子里,最害怕“乱”的,除了既得利益者,还有那些因为失意而渴望骂几下、闹几下的人。   看起来很奇怪。但真相并不浮在社会情绪那儿,而是存在于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中。   观察一下今天弥漫的社会情绪,可以发现,除了“不满”之外,还有诸如不安、焦虑、狂躁、愤恨、恐惧等。对应的社会心态,大致可以用“失意感”、“挫败感”、“丧失确定性感”、“被迫害感”来概括。   心理事件,只是政治、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搞成这样,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就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而言,“社会”被“国家”掐得喘不过气;就社会结构自身来说,洗牌已大致完成,阶层固化光临多时了;而在社会分配方面,“马太效应”持续存在,不公正不是在缓解,而是在加剧;还有阶层关系,心理对峙越来越严重,而且扩展到每个原子似的个人和抽象社会的心理对峙。   不用怀疑,这样的社会背景,谁能活得自在,心理上不受刺激?   正如有毒的环境会摧残人的身体健康一样,不公正、不友好的环境也会破坏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性。被剥夺的失意者自不必说,既得利益者虽然得到了在道德上不应得的利益,但也有心理后果,就是把自己的心理结构,可能还有自我、人性,弄得更畸形和病态。   解释一下就是:剥夺别人,对别人不公平,在道德上当然是错误的,心理上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会有罪恶感。一个人如果让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绝对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不可能在罪恶感中继续剥夺别人,这会人格分裂的。在心理上必须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剥夺合理化。这个办法非常简单:贬低、蔑视、仇恨被剥夺者,说他们懒、素质低、可恶之类,从而说服自己剥夺他们是正确的,或者根本就不是剥夺。   但活还没有干完。剥夺别人,自然很逗人恨,别人随时可能会忍受不了而报复,既得利益者当然能预知和体验到这一点,这又激起他们的恐惧。而消除恐惧,除了仇恨,继续强化剥夺,别无他法。   就是说,要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格局,中国的既得利益者,必须付出让自己在心理上“残废”,弥漫着恐惧、不安、仇恨的代价。伤害别人的人,首先就需要在心理上、人性上杀伤自己。干掉道德的人,道德也会干掉他。   这引起了一个社会的大麻烦:无论是谁从“现在”中得益或是受损,心理上,大家都觉得“现在”难以忍受,充满风险,是不可持续的,而未来是什么,根本就没有确定性。这样,就分别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失意者渴望发泄,闹点事,而既得利益者对于失意者的发泄、闹事,异常地神经过敏。   他们在心理上共同制造了“乱”的假想敌,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看成是假想敌来临前的征兆,但这并不是这个假想敌即将到来的证据。 先验渴望   群体性事件,是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的现象。中国有,印度有,非洲有,土耳其有,美国有,欧洲也有。看上去,显然不都是“体制问题”。   事实上,首先就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所主宰的人类社会,无论是否会发生“乱”,一定会发生群体性事件。   在前现代性社会,人们以具体的共同体成员,诸如村社、族群成员的身份存在。在共同体中生活,他受到了共同体的庇护。换言之,共同体或者不会让他的心理问题产生,或者就是对他心理问题的治疗。他的认同,来自于共同体,而非“自我认同”。   同时,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靠契约和钱来维系的,没那么俗。在具有神圣感的共同体里生活,生存之外,还存在一个鬼神世界。因此无论生活多苦,那只是体现在衣食住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