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州 远去的乡村理想.doc
定州 远去的乡村理想
- 1 -
定州的高铁站虽然看起来并不算豪华,不过仍多少显示了城市膨胀的雄心。
出了车站,还需要坐上一段长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市区。马路正在缝缝补补地修建之中,坐上6路公交车,高铁拉过来的外来者和郊区的农民塞满了汽车,众人一起在尘土飞扬中进城。
远离市区的高铁正在成为众多中小城市新的发展引擎,马路让城市的血液迅速奔涌到荒芜的新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开发区、商务区何时可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扩张里繁荣起来,尚不可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片的耕地已经转变了用途。
4月5日,清明节。定州汽车站里显得很冷清,
我登上了一辆开往安国的小巴。站内显示,开往邻县安国的公交车每十五分钟就有一次,作为铁路网中的一个据点,看来有不少商务人士经过定州前往安国。从汉朝开始,那里就以药都闻名。
汽车在雾霾和大货车之间穿行。糟糕的空气和2013年华北漫长的寒潮,让人无法感受到路边乡村的春天气息,而这里的空气也差得如同200公里之外的北京。
大约40分钟之后,透过灰蒙蒙的车窗,“定州晏阳初中学”几个字出现在一座四五层的水泥楼顶上。很快,女售票员通知我下车,汽车停在了一个马路和土路交汇的小路口,此处叫庞村路口,一直向北就是我的目的地:翟城村,中国乡村自治的起源地。
我原以为可以打一个摩的花几块钱进村,但路口冷清,看起来也无人打算做这样的生意。一位路过的老人不无同情又略显奇怪地告诉我,这里到翟城还有八九里地!在路旁等了一会,除了几个风驰电掣的小摩托经过,就是几辆根本不打算理会路人的私家车,刚刚下过雨的乡村道路令每一个步行者苦不堪言,我也只好徒步前进。
很快,运气来了,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经过,我说服了他搭我一段,虽然坐在小小身体的后座上多少有点滑稽。六年级姓李的小家伙不久就到了家,在恭维了几句诸如小小年纪如此车技后,我重新走进泥泞之中,那是这里最差的一段道路,灰黑的泥浆流淌其中,我在其中不断跳跃和躲闪路过的卡车。
在成功搭了一辆装垃圾的三轮车后,我终于远远看到了一堵写有“翟城”的白墙,它如同一座影壁矗立在路的尽头,一个丁字路口。下车后走近才发现,墙上几乎写全了此地的全部历史地位:各种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一次。
辉煌的历史并没有照耀到今天的翟城村,举目看去,这里与其他村落别无两样,除了村口一座“晏阳初幼儿园”,多少向过往的外来者昭示这里与中国乡村运动的关系。
村口一个奇怪的现代牌坊式的大门,写满了口号,但堆在村口的垃圾堆及其散发的气味,提醒那些回忆历史的人们回到现实:这里如今只是河北一个不通公交车的少有人问津的村庄。
- 2 -
村里的主干道,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马路,两侧不时冒出几个小型工地,砖瓦、石子和沙子随意堆在路边。村里一些富裕的人正在新建自家的楼房。一个工地对面的墙上写着“合作互助,共同致富”的巨大标语。不过和中国多数农村一样,即使在一个不大的翟城村,依然有着明显的贫富差距。在主路背后几十米外的一个院落里,80多岁的米庆林就正过着清苦的日子。
由于年龄原因,米庆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外来者讲述米氏家族往事的重要人物。在此行之前,另一位当地米姓干部也向我推荐了他,前者对外来采访者持有一种警惕,因为“乡村自治”在近几年里,多了一些关注者,也多了一些敏感的气息。
米庆林从一间黑乎乎的屋里走出来,此时他正一个人坐在灶台前烧火弄饭,老人身体看上去还算硬朗,不过耳朵却已不大灵光,基本听不懂我对米氏家族的一些问题。只有在他胳膊有力的比画里,外来者才能偶尔想象那个米氏家族荣光的时代。
那个时代距离这个院子其实只有几百米,只是如今成了一个堆满废旧金属的农机站,主要服务对象是拖拉机。这里过去是米氏家族的宅院,如今已荡然无存。据说最主要的破坏来自日军进村后的一场大火。一个负责人模样的人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他对我的到来,有点惊奇和兴奋。他告诉我,少数来到翟城考察的国内外研究者,也很少来到这里。他们经常被带领参观隔壁的一个剧场,那里似乎更加体面一些。
在一个村庄里藏着如此开阔的露天剧场,确实少见。颇为奇怪的是,这里同时还建有一个烈士陵园,石碑上记录着包括米姓烈士在内的一批名单,其中最大的职务据说是一位战死于石家庄的副团长。
在这个寒冷的春天,这个旧宅故地显得更加萧瑟。不过每年春节的时候,剧场会变成村民聚会的场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回乡,让寂寞的村庄突然热闹起来。除此之外,这个公共场所能干点什么,就要看村委会了。
1902年,米鉴三和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了在自己故乡的自治之路,他们日后组织了一个比“村委会”更大的组织—“村会”。它每月开例会一次,若遇有临时事故,由会长随时召集。村会以村长为议长,全村被划分8个自治区,每区公举区长1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