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入、情入、“沉”下去,才能收获“走转改”.doc
心入、情入、“沉”下去,才能收获“走转改”
最近一年多参加“走、转、改”活动,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只要深入基层,真正走进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写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新闻精品。
走基层,触摸到百姓脉搏
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
2011年11月中旬,我与同事从福州驱车约3个小时,奔赴永泰县同安镇最偏远的村子——连山村,采写了长篇通讯《人人当股东家家种桂花》。来到连山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与质朴的村民们融洽地交谈,我被所见所闻强烈地震撼了。
震撼一:没想到以前的连山村那么贫困。从同安镇到这个村要翻山越岭,这个村四周的山头常年云雾缭绕,当地人称之为黄连山。正如名字一样,这里曾经是一个像黄连一样苦的地方。过去,十里八乡谁家有待嫁的闺女,只要听说婆家是黄连山的,立刻翻脸不认人。
震撼二:没想到如今的连山村那么富裕。村民们近几年闯山西投资建筑业、煤炭业等发了家,如今全村86户中,家产100万元以上的有三四十户,身家上亿元的大老板有好几个,小车就有近80辆,最差的车也是30万元以上的。到了春节期间,村道上好似在开流动的名车展,时常可见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等。
震撼三:没想到现在的村民们那么爱村。发家致富的村民们致富不忘本,他们集体回到村里,斥巨资开发建设家乡,让全村老幼参股,誓将穷山沟变成现代田园乡村。按照规划,今后村子将种植油茶3000亩,同时套种桂花等名贵景观树1000亩。再过3年,等油茶挂果时,他们还打算创办茶油深加工厂,甚至计划投资8000万元用油茶来加工护发素。
由于连山村非常偏远,以前“养在深闰人未识”,从来没有被市级以上媒体报道过。我们走进村民家里,通过对村民的细致采访,触摸到了百姓的脉搏,感受到了他们的恋土情结和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急切心情。一位村民发自内心地说:“如果不发展点什么,用不了几年,整个村子就彻底荒废了。”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在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我多次受到感染,与村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我觉得,面对基层这座潜在的新闻“宝库”,除了“身入”,更应该做到“心入”“情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无我有、反映百姓真情实感的稿件。
走基层,观察到生动情景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
目前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福州市政府于2011年9月提出2012年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城市社区全覆盖。时间已近在咫尺,福州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究竟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不少市民关注。为此,我在2011年12月15日至16日带着两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走进福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采访,于12月17日在《福州晚报》A9版刊发了2000多字的通讯《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情景并记录到稿件之中。
我认为,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深入基层观察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要当生活的有心人,要做现场的研究者,把观察到的情景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没有走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没有仔细观察,就无法捕捉到一个个具体、有血有肉的细节,就无法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情景。
2011年11月17日,《福州晚报》在A2、A3版推出了我与同事采写的两大版稿件,向读者展示福州内河整治的现状,第一个版是《内河整治进展如何》,第二个版是《脏臭内河怎样变美》。图文并茂,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读者纷纷称赞这两个版很有冲击力。
2011年11月15日,我与同事一起马不停蹄地奔赴晋安河、安泰河、白马河、港头河等具有代表性的内河采访。就“脏臭内河怎样变美”这个市民关注的问题,采用富有现场感的表述,首次系统地直击截污、清淤、铺设生态砌块、引闽江水冲污等主要流程,捕捉到大量精彩的镜头,并用百姓看得懂的语言解读,化解各种专业术语。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由于晋安河河道宽,吃水深,在其他内河整治中难得一见的大型清淤船在这里大显身手。这艘清淤船有船的身子、挖掘机的驾驶舱和‘大爪子’,还有4个数米长的‘机械脚’,牢牢地抓住河床。才一会儿时间,‘大爪子’就从河底抓起一大把的淤泥放在了一旁的运泥船上。”
这两个版之所以富有冲击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深入多个现场,请摄影记者抓拍了一系列来自基层的镜头,编辑从中筛选出7张精美图片,每版备有一张大图,与文字稿件相辅相成,吸引了眼球,对文字稿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些镜头,如果没有真正沉下去,是很难捕捉到的。
大题材,从基层写起更有看头
最生动的题材在基层。
一些大题材,如果仅仅停留在面上落笔往往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引起阅读兴趣。记者只有带着思考沉入基层,才可以找到最生动的事例和有说服力的细节,写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稿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