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仁第五版第七章配λ聚合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加入第三组分的引发剂称为第二代引发剂 引发剂活性提高到 5×104 g PP / g Ti 第三代引发剂,除添加第三组分外,还使用了载体,如MgCl2、Mg(OH)Cl 引发剂活性达到 6×105 g / g Ti 或更高 就两组分反应后形成的络合物是否溶于烃类溶剂 7.4.2 Z-N引发剂的类型 将主引发剂、共引发剂、第三组分进行组配,获得的引发剂数量可达数千种,现在泛指一大类引发剂。 可溶性均相引发剂 不溶性非均相引发剂,引发活性和定向能力高 分为 * 形成均相或非均相引发剂,主要取决于过渡金属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如: TiCl4 或 VCl4 AlR3 或 AlR2Cl 在-78℃反应可形成溶于烃类溶剂的均相引发剂 温度升高,发生不可逆变化,转化为非均相 低温下只能引发乙烯聚合 活性提高,可引发丙烯聚合 与 组合 TiCl4 TiCl2 VCl3 AlR3 或 AlR2Cl 与 组合 反应后仍为非均相, ? -烯烃的高活性定向引发剂 又如: * 7.4.3 使用Z-N引发剂注意的问题 主引剂是卤化钛,性质非常活泼,在空气中吸湿后 发烟、自燃,并可发生水解、醇解反应 共引发剂烷基铝,性质也极活泼,易水解,接触空 气中氧和潮气迅速氧化、甚至燃烧、爆炸 在保持和转移操作中必须在无氧干燥的N2中进行 在生产过程中,原料和设备要求除尽杂质,尤其 是氧和水分 聚合完毕,工业上常用醇解法除去残留引发剂 * 7.5 ? -烯烃的配位阴离子聚合 1. Natta 的双金属机理 1959年由Natta首先提出,以后得到一些人的支持, 要点如下: 引发剂的两组分首先起反应,形成含有两种金属 的桥形络合物?聚合活性中心 配位聚合机理,特别是形成立构规整化的机理,一 直是该领域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至今没有能解释所有实验的统一理论 有两种理论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 * ?-烯烃的富电子双键在亲电子的过渡金属Ti上配位,生成?-络合物 活性中心 ?-络合物 缺电子的桥形络合物部分极化后,由配位的单体和桥形络合物形成六元环过渡状态 β α * 极化的单体插入Al-C键后,六元环瓦解,重新生成四元环的桥形络合物 六元环过渡状态 链增长 α β α β α β * 单体首先在Ti上配位(引发),然后Al-CH2CH3键断裂,— CH2CH3碳负离子连接到单体的? - 碳原子上(Al上增长),据此称为配位阴离子机理 2. Cossee-Arlman单金属机理 存在问题: 对聚合物链在Al上增长提出异议; 该机理没有涉及规整结构的成因 Cossee(荷兰物理化学家)于1960年首先提出,活性中心是带有一个空位的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的正八面体,理论经Arlman补充完善,得到一些人的公认。 * 要点如下: 活性种的形成和结构(TiCl3(?, ?, ? ) -AlR3体系) 在晶粒的边、楞上存在带有一个空位的五氯配位体 AlR3 活性种是一个Ti上带有一个R基、一个空位和四个氯的五配位正八面体 AlR3仅起到使Ti烷基化的作用 * 链引发、链增长 链增长 kp 配位 加成插入 移位 * 插入反应是配位阴离子机理 由于单体?电子的作用,使原来的Ti-C键活化,极化的Ti?+-C ?-键断裂,完成单体的插入反应 增长活化能的含义和实质 R基离?碳原子的距离大于形成C-C ? 键的平衡距离(1. 54 ?),需要移动1. 9 ?,实现迁移需要供给一定的能量 立构规整性成因 单体如果在空位(5)和空位(1)交替增长,所得的聚合物将是间同立构,实际上得到的是全同立构,表明每次增长后R基将飞回空位(1),重新形成空位(5)。 讨论: * 降低温度会降低R基的飞回速度,形成间同PP。实验证明,在-70oC聚合可获得间同PP。 存在问题: 增长链飞回原来的空位的假定,在热力学上不够合理不能解释共引发剂对PP立构规整度的影响。 R的“ 飞回”速度 单体配位插入速度 需要能量 放出能量 按此设想,聚丙烯的全同与间同立构之比应取决于 * 向单体转移终止 + 链转移终止方式 向金属脱氢转移 * 氢解 + 活性种, 需要一定活化能 这就是为什么用H2调节分子量时Xn和Rp都降低的原因 向共引发剂AlR3转移终止 + * 链终止(Chain termination) 醇、羧酸、胺、水等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能与活性中心反应,使之失活: * (ii)O2、CO2、CO,酮等也能导致链终止,因此单体、溶剂要严格纯化,聚合体系要严格排除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