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难以承受.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报告文学难以承受

报告文学难以承受“狂喜”——由老舍的报告文学《狂喜札记》所想到的 内容提要?从《访苏心潮》与《狂喜札记》中可以看出,报告文学不应兴奋张扬地抒发激情,报告文学是有限制的文学艺术创作,多样性不是随意性,它只能反映和报告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地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在历史流变与现实发展的交汇点上进行升华与创造,使作品深深打上历史与时代的烙印,才是真正把握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报告文; 狂喜; 多样性; 历史; 现实 老舍是小说家、剧作家,但不是报告文学家。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许多作家出于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崇拜;对新生活的由衷热爱,涉足报告文学,艾芜写过《洋河大渠》、阮章兢写过《矿山医生》、康濯写过《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柯蓝写过《听错了耳朵》、艾明之写过《春潮》、赵寻写过《一个高大的人》、郭小川写过《钢铁青年突击队》……老舍也不例外,他热情难捺地写了《狂喜札记》。 ????????《狂喜札记》是老舍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盛典的观礼”,“这是我终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怎能不狂喜呢!因此,我将所见所闻简单地写下来,名之为‘狂喜札记’”。“狂喜”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情、一种心态,报告文学能够去写“狂喜”吗?“心态”也是报告文学的选项吗?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王蒙的获奖报告文学作品《访苏心潮》。二者都是写前苏联,都是写心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可资比对的参照物,无形中构筑了一个可资比对的平台。 ? 一、从《访苏心潮》看《狂喜札记》 ? 王蒙发表于1984年第4期《十月》上的报告文学作品《访苏心潮》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访问前苏联22天的心理路程,面对苏联的现实,常有一种“鸳梦重温”而又“告别旧梦”的复杂心绪,且作者面对苏联的现实又常常引起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作品流露出作者由列宁故乡的现实而引发的“是正剧、悲剧还是喜剧”的复杂“心潮”。 ????????虽系“心潮”,却不是随意流淌,任意翻滚之潮。它牢牢固着在前苏联的社会现实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作品记录性、叙述性文字约占87%,而议论性、抒情性及意识流的文字约占13%。总体看来,作品还是以记叙为主,是以揭示被封闭了20多年的前苏联真实社会现实为主,它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被政治阻隔的视窗,作品是符合报告文学新闻性、正义性、文学性的本质特征的,所以最终作品获大奖是合情合理的。 ????????反观《狂喜札记》就不同了,且不说观礼团是受邀嘉宾,停留在礼仪层面,沉湎于庆典之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苏联,而且一味抒发狂喜之情也非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应有之意。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狂喜札记》中记录性、叙述性文字不足50%,而议论性、抒情性及激情宣泄的文字大约占50%要强。 ????????我们不是说报告文学不能抒情议论,也不是说报告文学不能以抒情议论取胜,刘宾雁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常常以精辟睿智的议论取胜,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均有著名的抒情段落流传于世。我们是说:一,抒情议论不能成为报告文学的主体,一篇报告文学抒情议论占了一多半,那不是报告文学,而是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要求它必须以记叙为主。二,抒情议论还要看你抒什么情?议论什么?套用一句古人评王昌龄《出塞》(其一)的话:“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清·黄生选评唐诗摘抄》)。而老舍先生所抒的狂喜之情是一种为政治而抒的矫情。 ? ????????我欢喜,我也衷心地感激!饮水必要思源。这么一想,我就更恨国内那些反苏反共的右派分子了,他们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3页) 陵墓是用花岗石筑成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各兄弟共产党与工人党的团结啊,真是像花岗石一样坚固! (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3、44页) 也正因如此,苏联一旦在科学技术赶过美国,便永远赶过美国,美国永远落在后边,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事业与一切措施都是由为人类造福出发,都有共产党领导,而美国的一切则由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与意志出发,谁也不肯作赔钱的买卖。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鼓舞创造,美国却限制创造。自然,鼓舞创造的可以日新月异;限制创造的只好抱残守缺。右派分子说,社会主义制度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才能,完全是胡说八道。(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4页) 苏联人民给了我们多少援助啊,可是,他们绝对没有一点优越感。他们的和颜悦色与诚挚的语言,都使我们感到帮助中国是他们最愉快的任务,中国建设的每一成功都给他们莫大的欣喜。中苏真是一家,中苏人民真是亲兄弟。(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5页) 不管我明白与否,我可是真喜欢。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因为这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吉星,是造福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