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特性.ppt

  1.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结构 活性炭主成分除了碳以外还有氧、氢以及少量灰分。纯的炭表面应该是非极性的,但实际上表面总有若干碳-氧络合物CxOy,其组成可变。300-500°C时,碳与氧反应形成表面氧化物,与水作用生成酸性表面基团,800 -1000°C加热可形成碱性基团。 活性炭的吸附行为 气体吸附 溶液吸附 当气体的相对压力适宜时,在活性炭的中孔内可发生毛细凝结,大孔则是单层或多层吸附,微孔的吸附机制是微孔填充。对活性炭吸附起主要作用的是由微孔提供的巨大表面积。 活性炭就主体而言为非极性吸附剂,极易从水溶液中吸附非极性和长链有机物。但活性炭表面有含氧基团,所以对某些极性物(特别非水体系中)也有吸附能力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被吸附的关系 * 表面化学 * 兰缪尔吸附等温式所基于的一个假设是: A.理想的气体行为 B.平整的固体表面 C.吸附热为一常数,不随吸附过程变化 D.吸附与脱附的活化能均为零 * 表面化学 * 气体在固体表面发生等温吸附时 A.ΔS >0 B.ΔS<0 C.ΔS=0 D.ΔS≥0 * 表面化学 * 防毒面具吸附毒气而基本上不吸附氧气是因为 (A) 毒气密度比氧气大 (B) 毒气是物理吸附,氧气是化学吸附 (C) 毒气吸附速度快,氧气吸附慢 (D) 毒气液化温度高,氧气液化温度低 作业: 1 简述固体的表面特性 2 比较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3 对于微球硅酸铝催化剂,在77.2K时以氮气为吸附质,测得每克催化剂吸附量(已换算为标况下体积)和氮气平衡分压力数据如下: p/mmHg 65.25 102.3 165.85 224.45 291.85 V/cm3/g 115.58 126.3 150.69 166.38 184.42 试用BET公式计算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已知77.2K时氮气的饱和蒸汽压为743.5mmHg,氮气分子的截面积0.162nm2 .(760mmHg=101kPa) 4 用活性炭吸附CHCl3,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在0 ℃时的饱和吸附量为93.8 dm-3*kg-1。已知CHCl3的分压为13.4kPa时的平衡吸附量为82.5 dm-3*kg-1 。试计算CHCl3的分压为为6.67kPa时的平衡吸附量。 * 红色小球 表示反应物,绿色小球 表示产物。 * 代入上式计算平均孔半径和长度: Vp= ?∑ri2 Li S=2?∑ri Li r ∑ri2 Li ∑ri Li = L = (∑ri Li)2 ∑ri2 Li 按面积平均的孔半径; 按体积平均的孔长度。 2 孔径分布 孔径分布的测量方法: 最常规的氮吸附等温线法。 步骤: ①将复杂的具有孔形结构的多孔体假设为规则的等效几何孔形,如:圆锥形、平行板形等。 ②用吸附质测量实验吸附量,在多孔固体所有孔都被吸附质充满并且发生凝聚的压力下逐步降低蒸气压力,蒸发解凝由大孔向小孔逐步发展。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的根本区别在于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形成了化学吸附键,构成表面配合物,这种吸附键的强度与一般化学键相当。多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键是关键。 一、吸附位能图 化学吸附与化学反应相似,参加反应的分子需要具有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被吸附。催化剂对反应分子的化学吸附所起的催化作用,往往表面为改变反应机理和降低活化能,下面以氢在镍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位能曲线予以说明。 §3-5 化学吸附与催化作用 纵坐标——位能; 横坐标,是H2-Ni表面的距离 物理吸附的位能曲线p′ap 化学吸附的位能曲线c′pbc 图2-4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位能曲线图 p′ap为物理吸附曲线,氢分子向Ni表面靠近时,位能与距离间的变化规律,氢分子离Ni表面无穷远时,位能为零,随r的下降,位能逐渐下降,a点达到最低,H2与Ni之间靠范德华力结合,再靠近,由于Ni、H原子核间的正电斥力,位能升高,在a点形成氢分子在Ni表面的物理吸附,物理吸附热是Qp,大小与吸附质的液化热相当。在a点氢分子与Ni表面的距离约为0.32nm,相当于Ni原子的范德华半径0.205nm和氢分子的范德华半径0.15nm。 曲线c′pbc表示氢原子在Ni表面的化学吸附的位能曲线,氢分子离解为氢原子的离解能DH-H,所以曲线的起点处,体系的位能比零点高DH-H,当氢原子接近Ni原子表面时,位能逐步下降,b点达最低,之后随距离减小,迅速上升,也是由于原子核间的正电排斥,在b点形成稳定体系,H原子与Ni原子产生的化学吸附,距离为0.16nm,等于氢原子,Ni原子半径之和。 将两条曲线结合交于P点,在常态下,氢是分子状

文档评论(0)

企管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