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doc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   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罂粟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罂粟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罂粟花。   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是将罂粟当成观赏性植物或中药材,直至晚清时期,罂粟才被制成可供吸食的大烟,并一下子泛滥开来。   从乾隆末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吸食鸦片,到嘉庆初年,吸食的人就比较多了。人们“镶竹为管,或磁或银,挑烟于盒,就灯而吸,倚枕侧眠”,抽鸦片成了社会时尚,不到二十年,整个清朝,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群起趋之,靡然而不返”。到了光绪初年,有人认为,大清国的人口结构是“妇女居其半,其余老弱居三分之一,吸鸦片者亦三分之一”。这个数目有些夸大,更科学的估算是:20世纪初叶,中国吸食鸦片并成瘾者,达到1300万。   为什么短短20年间,鸦片就如瘟疫一样蔓延至整个中国,祸及各个阶层?原因可以归纳出一大堆,但有一点不容回避:在鸦片的社会传播过程中,身为上流阶层的社会名流起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   鸦片从药品变成可供吞云吐雾的时尚消费品,其风始于社会名流。漂亮的姨太太、精美的烟枪、名贵的烟土,成为晚清社会名流标榜其身份与生活品位的标志。从前,社会名流讲究的是“红袖添香”,现在倒好,变成了“姨太太点大烟”。而在这个以抽鸦片为时尚的晚清社会中,所谓的“名流群体”,除了王公大臣、士绅文人、富商大贾,还包括演艺界的名伶。   清代的伶人戏子虽然还是被习惯地视为“贱业”,但其中的名伶、名角,就如今日的明星、巨星,实际上已获得了社会名流的地位,过上了高品质生活。当时的梨园名角汪笑侬、马连良等,都染上了鸦片烟瘾。后人描述过汪笑侬吸食鸦片烟的情景,非常生动:每天早晨醒来,汪笑侬都要姨太太先朝他的脸喷几口大烟,身子方能蠕动,然后喝点参汤。姨太太再将点好的烟枪递上去,汪笑侬闭着眼睛抽上十余口,才可以慢慢睁眼说话,起床洗漱,然后再躺下来抽烟。不抽到十筒烟,不能吃早点。所以每逢演戏的时候,戏馆的园主都要向汪笑侬的姨太太送礼,希望她将汪笑侬服侍得舒服一点儿,唱起戏来有精神。   艺人抽鸦片抽得最牛皮哄哄的,大概非“小叫天”谭鑫培莫属。某年端午节,慈禧太后高兴,赐宴颐和园,命人召谭鑫培等一班名角人宫演出。其他名角都到了,只有谭鑫培未到。谭鑫培对前来请他入宫的太监说:“现在明诏禁烟,王爷们都在戒烟,我是有瘾的人,不吸足乌烟(即鸦片),再不能够唱戏。”太监回奏太后,太后笑道:“原来不过为了吸烟的事,叫他尽管人宫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戏唱得好,我还派两个太监替他装烟呢!”谭鑫培大喜过望。此后烟禁虽严,谭鑫培“奉旨吸烟”,再没有人敢来查禁了。自此之后,晚清“谭派”的角儿,几乎没有不抽大烟的,仿佛不抽大烟就够不上“潭派”的范儿似的。   谭鑫培的“鸦片范儿”,传给了他徒弟和粉丝;包括梨园名角在内的上流社会人物以抽鸦片为时尚,则会带动整个社会生活风尚的嬗变。晚清人已经发现,民间吸食鸦片烟,都是来自“衣冠士大夫长老之人”的倡导,人们“濡耳染目,靡然耽溺于其事”。在上海,大烟馆林立,风格也是“高大上”,不但深受有身份的社会名流青睐,而且附近的贫苦人都热衷攒钱,然后“必至沪上烟馆一尝风味”。   其实,不光是抽鸦片之风,缠足、讨姨太太等社会风尚,都遵循着同样的传播路径:兴起于上流社会,随后引发其他阶层的竞相效仿。   在晚清名流的“垂范”之下,鸦片泛滥成灾,这对社会肌体的腐蚀可想而知。鸦片烟瘾一犯,“瘾君子”立即“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赢奄奄若病夫初起”。晚清中国人被西方列强讥为“东亚病夫”,看来并不冤枉――确实有病。   甲午战争,大清国败于日本,也有鸦片的一分“功劳”:在北洋海军提督署所在地――刘公岛,“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水师纪律如此松懈,军官生活这么糜烂,打仗安能不败?战败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与旗舰定远舰管带(舰长)刘步蟾自杀,都采用吞鸦片的方式,让人怀疑这两位英雄生前是不是也吸食鸦片。   幸亏,传统社会尚有自我矫正、自我拯救的机制。这个自救机制的启动者,还是当时的士绅群体。   1906年,清政府终于发布禁烟上谕,提出十年内禁绝鸦片。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批清醒过来的士绅率先成立了戒烟组织,自发地展开禁烟活动。   1873年,曾任大清首位驻外公使的郭嵩焘在家乡湖南成立了“思贤讲合”“禁烟公社”,以期通过讲学唤起士子的是非之心,自觉拒毒,为民表率。他的禁烟思路是“先官而后民,先士子而后及于百姓”,即先要求官员与士绅禁烟,再带动平民戒毒。   1900年,一位江南士绅在无锡县与金匮县订立乡规民约,劝告邑人戒烟,并成立一个“戒烟局”,主持戒烟:除了年老患病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