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叙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doc

韩毓海: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叙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韩毓海: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叙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

韩毓海: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叙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 我从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说起,讲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现代转化这个问题,介绍我国历史上几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他们的著作。 “永贞革新”与《封建论》 首先是柳宗元的《封建论》。 《封建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讨论中国的政治与治理,第一要务就是统一和分裂。陷国家于分裂,那是最大的失政。 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尾大不掉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的。中国的统一自秦开始,问题是:秦与隋如此富强,为何这两朝如此短暂?汉和唐则不然,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自秦以来还是反复地经过战乱和分裂呢? 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在财政和税收统一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行政的统一才有保障,这是“永贞革新”直面的问题,是这场改革的实质所在。 公元780年,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德宗时代的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的改革,它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中央财政预算。以前是需要钱就花,财政税收是个无底洞和一锅糊涂账,有了预算以后,就可以把预算摊派到各个州郡去,更为重要的是,这就可以约束藩镇的横征暴敛。而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夏秋两季收税,谓之两税,“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调杂徭悉省,皆统于度支”,确立财政预算,这就把度支的地位抬了起来。而与杨炎同朝的转运使刘晏,则推行榷盐法,实行盐的国家专营,只在山西与江淮这两个产盐的地方设置盐官,并负责把盐销售到全国去,这又使得盐官和转运使的地位抬升起来。 唐代制度的核心“三省”,即中书、门下和尚书,是一个类似于“三权分立”的贵族制度,而德宗时代的改革,则使得度支、转运和盐铁这三个部门的地位迅速上升,这就是以国家的经济集权,代替了原来的贵族制度。到了后唐的李嗣源,正式确立了以户部、度支和盐铁为核心的“三司”制度,宋代则延续了这个制度。 以“三司”代替“三省”,标志着中国由从徭役制国家向赋税制、预算制国家的转变,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变,是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的大转变。 “永贞革新”发生在唐顺宗的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这场改革的实质,就是把藩镇的财权和税权收归中央,把上述变革,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唐顺宗是个残疾皇帝,顺宗失音,不能决事。他的国家大事由王叔文和王伾两个人决定。这两个人是翰林学士,都是做户部和度支起来的。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从财政、商业和产业角度思考治理问题的官员,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在“永贞革新”的集团里。柳宗元在朝廷里做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类似于纪委的工作。刘禹锡做的是盐铁转运的工作,刘晏行榷盐法以来,盐铁是国有企业,好比今天的“两桶油”。这些改革者认为,唐顺宗虽然身体不好,失音,不能理政,可是他并不糊涂,应该支持他。 顺宗退位后,柳宗元被放逐到永州,写了著名的《封建论》,他提出:秦朝崩溃的原因“在治不在政”。政治体制是好的,是统一的制度,但治理方式是错的,仅靠秦始皇和官员的勤政不能保证统一,如果国家没有财政预算,仅凭徭役制度,勤政就会变成“苛政”。 汉代州郡的财政供给是国家,但封国诸侯有财政和军事裁度权,所以,汉代只有封国才敢造反。 唐朝的问题在藩镇有兵,在于国家不能节制藩镇手里的乱兵。唐朝州郡的官员没有敢造反的,就是因为他手里没钱也没兵,缺乏造反的资本。因此,柳宗元认为维护统一的办法,就是把兵权、财权收归中央。 我们谈中国治理体系的转变,为什么要从“永贞革新”开始说起呢?因为统一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当中讲道,中国与欧洲气候不同,相对欧洲来说,中国比较干燥,中国土地的耕种比较依赖大规模的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因此,中国先天不具备土地私有化的条件。大规模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成了中国历代王朝最基础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终于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就是大运河。正是这样一个公共的工程,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沟通起来。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是公共工程、公共财政,这是历史转变的物质条件,所谓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而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制度条件和制度保障。为什么宋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了保障呢?这是因为,经历了唐代中期的“永贞革新”之后,贵族与皇帝分权的三省制度,逐渐变成了技术文官执政的所谓三司制度。国家治理的核心工作就是预算(度支)、商业(转运)和产业(盐铁),而不是过去贵族擅长的礼仪、辞赋和经史。这是很重要的转变。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中央的财政制度能够确立。 熙宁变法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担任的职务是三司度支判官,就是财政官。他那个时候就写下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理文献《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他的思想是:“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他继承了唐代中期的改革思想,把度支、转运和盐铁视为国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