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尊严死”:你的死亡谁做主?.doc
“尊严死”:你的死亡谁做主?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是选择忍受心脏按摩、气管插管、心脏电击以及心内注射等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措施“痛苦地”维持生命,还是选择“有尊严”地死去?今年6月,北京市成立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向公众普及和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以及“尊严死”的概念,引起社会热议。
“生前预嘱”悄然盛行
2012年2月2日,张爱萍将军的夫人、93岁高龄的李又兰在家人和301医院的帮助下,实现了有尊严的死。她曾在临终之前写下一份“生前预嘱”夹在日记本里,内容大致是:在我头脑清晰时,写下此“生前预嘱”。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等,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在李又兰进入弥留之际时,家人、医生选择谨遵其嘱,李又兰在病重昏迷了半日后逝去。她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第一位通过“生前预嘱”方式选择尊严死的中国人。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找保持临终尊严、减少死亡痛苦的办法,而“生前预嘱”则被看做是帮助人们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尝试。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秘书长郝新平告诉记者,“生前预嘱”其实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一个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自己需要或不需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以应对随时都可能面临的死亡。
早在2006年,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主要创办者陈毅的儿子陈小鲁、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等人,就联合一批政府工作人员、医学界和学术界人士组织创办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希望通过“生前预嘱”来实现个人对死亡方式的选择。
记者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看到,截止到2013年8月8日,已有10597人在该网站注册填写了“生前预嘱”。
生命由谁来决定去留?
面对癌症末期的病人,有些患者家属还会坚持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即便治疗的意义不大,他们也要坚持不到最后一分钟不放弃化疗。
有的临终病人本人都不愿做最后抢救,但他的子女不想背上“不孝”的包袱,硬把老人塞进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一堆机器中,眼巴巴看着他忍受各种痛苦。还有的家属死活不肯拔管子,因为病人无需自己支付医疗费用,他活着一天就能多领一天的工资。
这样的事例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可以说天天都在发生,面对一个病情危重、完全不可逆转的、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维持着生命的患者,管子应不应该拔?生命的尽头到底谁说了算?这些问题常常会使医生和病人家属陷入两难境地。
“生前预嘱”所倡导的“尊严死”就旨在解决这一困境,不同于安乐死主动结束病人生命的是,“尊严死”并不提前结束自然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不延长自然的生命,让其自然死亡。病人也可以选择用各种医疗手段延长生命,重点是站在病人自身角度,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
其实对于很多医生来说,ICU(急诊室)是医院里他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长期从事急诊工作的清华大学医院副院长王仲告诉记者,ICU可以说是生死最集中的地方,医生每天都会面临到底插管不插管,对病人到底是利是弊的问题。站在医生的角度,救死扶伤是天职,但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很多明知无法挽救的生命,坚持到最后对病人和家属本身很可能都是痛苦的煎熬。
“即使医生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或者无法将病人治愈,也要保证无痛、舒适性的尊严,这并不是人为终结其生命,而是充分尊重其在治疗过程无痛苦、无恐惧的选择,这其实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把病人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因为在生命的末期放弃挽救,选择无痛苦有尊严地死去也是病人的一种权利。”王仲说。
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记者看到,只要“网上填报我的五个愿望”,就能“拥有合法的第一份生前预嘱”。
何为“五个愿望”?记者在尝试注册的过程中看到,“五个愿望”分别是指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以及我希望谁来帮助我。每一项之下都有十分细致的内容,它借鉴了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Aging with Dignity提供的名为“五个愿望”的文件。
这些文件究竟具不具备法律效应?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教授李显冬告诉记者,除了器官移植在一些地方法律和部门规章有相关规定外,目前我国还没有高层次的,类似于物权法、财产法等狭义的法律来规范“生前预嘱”以及“尊严死”意愿,但是只要是经过公证的遗嘱或者预嘱,其本身就是存在法律效力的。
据了解,早在1976年8月,美国加州首先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目前已被35个州接纳,允许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来延长不可治愈患者的临终过程,也就是允许患者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然死亡,但中国目前没有通过“自然死亡法”或任何相关的法律。
李显冬说,“‘生前预嘱’目前主要还只是处在民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