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PM2.5,就是拯救生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削减PM2.5,就是拯救生命.doc

削减PM2.5,就是拯救生命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3年7月8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北方数十年来烧煤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人均预期寿命比南方减少至少5年。研究报告是由来自中国、美国和以色列的学者共同完成的。   消息一出,即刻引发各方极大关注,尤其是触发了中国北方民众的敏感神经,他们纷纷致信致电地方环保机构,求证本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是权威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国家决策机构是否应该考虑北方供暖的能源替代问题。   没错,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所有良知未泯的地球人,有谁还能等闲视之呢——   毋庸讳言,中国许多城市的空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脏的,有害悬浮颗粒物中煤烟尘的含量的确也是很大的。煤都临汾等城市在全球数次环境测评中被列为世界空气质量最差十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煤烟煤粉尘对空气负面作用之大。   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健康威胁呢?几位经济学家用数字来量化到底空气污染缩短了人们多少寿命。他们创造性地用中国20至10年前的供暖计划来进行研究,看看大量燃煤在当地民众的生存健康中打上了怎样的烙印。   虽然方法有待完善,但仍是重要发现   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这篇论文的题目为:《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作者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格林斯通和一名以色列经济学家。   四位研究者通过研究1981至2000年的污染数据和1991至2000年两个时期的健康数据,发现由于南北方供暖政策不同,空气污染水平在淮河附近有一个巨大的跳跃。冬季大量燃煤供暖使得淮河北岸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比南岸高出200微克/立方米,同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也在淮河南北两岸表现出突变,北方比南方减少五年之多。综合各方面因素,研究报告宣称,长期生活环境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预期寿命减少三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这一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子样本人群中表现是一致稳定的。   该论文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通过直观量化的数据说明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有直接联系。他强调,“长期以来,评估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困难,因为要考虑的变量很多,如膳食,能源结构,人口流动等。此次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论,是一种新的尝试”。李宏彬说,该论文并不是政策研究,也没有要批评政策,只是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使政府更重视环保,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对此结论表示质疑的声音主要认为,这个结论比较粗糙,从严格意义上看并不十分严谨。由燃煤和雾霾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势必会导致心肺及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也会相应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但心肺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饮食结构中油腻食物和盐的摄入量增多等。膳食和营养是影响人寿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由于南北饮食文化不同,从而造成寿命等身体健康有差异。考虑死亡率、得病率、寿命长短等问题时,不能忽视该因素。   瑕不掩瑜,主流观点还是充分肯定的,正如前一段时间人们对PM2.5是否应该纳入空气监测指标的争论。而煤烟颗粒物就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   类似的研究早已有之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著名的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当时的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持续大雾,大批航班取消,白天汽车必须开灯行驶;当时伦敦正举办一场奶牛展览会,参展的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许多市民也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死亡率陡增……有资料显示,当时有数千人遭到程度不同的伤害,使得此次事件成为世界环保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究其原因,当时的伦敦主要靠烧煤来取暖和生产。遍布在工厂和住宅区的难以计数的烟囱,昼夜不停排放烟雾。又因为那些天的伦敦,正好处于高气压下,没有风,所以包含各种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浓烟,越积越浓,弥漫在城市上空。有数据显示,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平日的6倍,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高出平时的9倍,发生中毒悲剧是必然的。   2007年1月19日,长三角地区遭遇罕见空气重度污染。其中,上海市区完全笼罩在灰霾中,能见度小于600米。根据复旦大学环境系某教授及其同事在国际著名期刊《大气环境》上发表的论文显示,那天上海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466微克/立方米,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度污染。但那时没有关于PM2.5的检测项目,无法向全社会发布警示公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们懵然不觉地走向伤害,而某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很可能因此而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近10年来,北京市肺癌的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