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死学家谈临终关怀忙奠不如多看护
生死学家谈临终关怀:忙祭奠不如多看护
01
生时,我们追求各种缤纷绚烂的体验,但是否曾经考量过死亡的那一天,希望如何离开? 我们曾经对死亡讳莫如深,然而如何看待死亡却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时光。 20世纪百大思想家之一、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罗斯提出应对死亡的五大阶段观:否定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让我们更加感性地体味步步紧逼的死亡会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服务于患者及其家属,为他们带去希望、安慰与内心的安宁。
死亡恐惧源自潜意识:被杀想象几率高于善终
当我们回顾往昔,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不论过去或是将来,死亡始终是令人憎恶的话题。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看法合乎情理,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死亡绝不可能和自己沾边儿—— 这大概是对憎恶之情最好的解释。要让世人不自觉地设想自身生命终结的场景可谓匪夷所思,即便真要想到生命的尽头,那也多半是遭到他人恶意攻击的画面。简单而言,在我们的下意识里,我们只会想到被杀身亡,很难想象因为上了年纪而寿终正寝。如此来看,“死亡”一词总与不好的行为相联系,是件令人恐慌的事情,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第二个需要明白的情况是,我们的潜意识难以区分愿望与事实。我们注意到有些凌乱无章的梦境中,两个相悖的理论也能共生并存——它们在梦里合情合理,人们清醒时却觉得难以置信、缺乏逻辑。正如我们在盛怒之下,把潜意识中杀死某人的想法和实际行动相提并论一样。孩子们也因此而难以厘清黑白。
当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想象中那样无所不能,甚至我们最强烈的愿望也不足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时,因所爱之人的离世而产生的畏惧与内疚便渐渐消逝。尽管如此,残存的恐惧,在受到强烈刺激时,仍然会向我们袭来。每日,在医院的走廊上,在痛失亲故的人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经年争吵的夫妻,一方辞世时,剩下的一方多半会扯着自己的头发,号啕大哭,后悔得捶胸顿足,痛苦到撕心裂肺。因此,他将更加恐惧自己的死亡,甚至开始相信“因果报应,屡试不爽”的说法——“她的死都怨我,我会有报应,不得好死。 ”
这样的认知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诸多的“陈规旧习”,它们延续了好几个世纪,意在缓解神灵或人的怒气,以此减轻可能来临的惩罚。我想到骨灰、旧衣物、面纱和古时的“哭丧人”,它们无一不是哀痛者在向人们乞求怜悯,处处体现了懊悔、悲伤和愧疚。如果有人伤心欲绝,捶胸揪发,绝食示哀,只是因为他将痛失所爱的原因归咎于自身,试图通过这些举动避免或减少那可以想见的惩罚。
生气与愤怒并不能消减痛苦、羞愧和内疚之情。这悲伤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几分气恼。没有人愿意承认对逝者的怒火,这些情绪往往被掩盖或者抑制住了,所以人们的伤痛要么久久不息,要么只能宣泄于他处。但请记得,这些情绪究竟是糟糕抑或可耻,并非交由我们来判断,我们只要确知情绪背后蕴藏的真正含义,明白这不过是人之常情。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点,我还是用儿童为例吧——我们内在都有颗童心。一个年仅五岁的失恃幼儿,既会因妈妈的辞世而自责,又气恼她抛弃了自己,再不能对自己百依百顺。于是,逝者在受到孩子爱慕和渴望的同时,又因为母爱的极度缺失而被他憎恨着,正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之所以举上述例子,是想说明人性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死亡依然令人生畏,时时忧惧它的降临,即使我们觉得已经能在许多层面上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可是这种心理仍然普遍存在。
经年累月,人们所改变的,只是对待死亡和垂危者的方式,及治疗临终病人的手段。
02
怎样对待临终病人:直言不讳,还是避而不谈?
在与医生、驻院牧师和护士交谈时,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病人是否能接受“真相”的担忧。我们最常提到的问题是:“什么真相?”要面对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实属不易。一些医生为了避免他们情绪失控,倾向于告诉患者家属,而对他们本人却守口如瓶;一些医生能敏感地觉察出病人的需要,可以巧妙地让病人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时,还能给他们留下几分希望。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接受的方式呢?医生怎样才知道哪些病人想要听实话,哪些病人需要详细的科学解释,又有哪些病人自始至终都想要逃避呢?我们在不具有任何了解患者情况的优势之前,该如何让他们面对这些抉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有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身面对绝症与死亡的态度和能力。如果这是人生的重大难题,我们又视死亡为可怕的、恐怖的、禁忌的话题,那么在面对病人时,我们根本不可能平静处之,更不能带来任何帮助。我故意说“死亡”二字,尽管我们只需要回答是恶性还是良性的问题即可。但恶性肿瘤就意味着死亡的逼近,而且是死亡中极具破坏性的一种,它会激起各种情感的爆发。如果连医生都没办法从容面对死亡,我们又何以为病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呢?于是,我们只有祈祷病人不要问我们这么可怕的问题。我们顾左右而言他,讲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谈外面的天气之类的话题,一个敏感的病人就会接着玩起这个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