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docVIP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10-04 09:24:59 ) 来源: 嘉兴日报 编辑: 顾颖 嘉兴市博物馆,“嘉禾之源·马家浜文化”展区。 ????“马家浜人用来生产劳作的石锛、骨镞、骨锥、骨凿和网坠;生活中的常用品陶豆、腰沿釜;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玉玦、玉璜……” ????对马家浜文化一直关注的市博物馆馆长葛金根,在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馆藏“国宝”的同时,不时显现出些许遗憾:“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地,马家浜文化是嘉兴目前所知最早的本土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传承马家浜文化。可惜,目前嘉兴还没有专业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更没有专业的马家浜文化研究人员……” ????凝视着这些散发着浓郁史前文明气息的嘉兴先民生活、劳作用品,记者惊讶于马家浜人智慧和创造,仿佛走进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七千年前稻花飘香、牛羊成群、鱼儿欢跳的马家浜,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幕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和劳动的场景。马家浜,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地名,而是一段可读、可视、可触摸的广阔的史前文明空间。 ????史前文明从荒野里走来: ????50年前惊世发现 ????1959年初春的某一天,在嘉兴城南的南湖乡天带桥村一个名为马家浜的田野上,备战春耕的社员们正在挖坑沤肥、挥铲抡锄的瞬间,意外地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虽然社员们并不知道,他们惊醒的是一片七千年前辉煌一时的文明。 ????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员会与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开进马家浜,开始了令人瞩目的发现之旅: ????在总计2l3平方米的发掘遗址上,共出土骨器53件、石器12件,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玉器、陶器和兽骨。 ????令人惊奇的是,在马家浜考古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南北7米,东西3米的长方形房屋遗迹。房基为椭圆形凹坑,里面还有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的碳化圆角菱。 ????最让人震惊的发现是马家浜人的墓葬,当时共出土了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 ????尽管马家浜的首次惊艳亮相足以让世人震惊,但遗憾还是接踵而来:囿于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的一元论认识,发掘马家浜遗址时,考古人员把它作为“吴越古战场”加以认识考证,远没有达到这里是史前文化遗址的认识高度。更让人遗憾的是,当地农民害怕出土的骨架给他们带来晦气,半夜起来把这些“马家浜人”偷偷捣毁丢到河浜里去了。 马家浜文化: ????艰难的正名之路 ????唯一庆幸的是,作为对考古事件的回应,1959年5月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工作就这样中止了,但文物考古界围绕马家浜文化归属的争论却拉开了序幕。 ????在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于马家浜文化的遗址发现并不多,资料相对较少,其中以首个发掘的邱城下层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层的资料比较丰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当时确定考古学文化的标准及其命名习惯,应该将这类遗存命名为‘邱城文化’”的说法,也有人提议命名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将之归入“江南青莲岗文化”。 ????这样的争论整整持续了16年。 ????科学的预见终将战胜俗见。独具慧眼的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先生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开创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划时代见解,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考古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随后进行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余杭吴家埠遗址、常州圩墩遗址等地的考古发掘成果,有力地证实了马家浜文化作为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观点。尤其是罗家角遗址第四层的碳-14测定距今7100余年,在稻谷栽种、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等方面的领先创造,对于当时流行的马家浜文化是从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的观点,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纠正。 ????跨入21世纪以后,马家浜文化在太湖西岸江苏宜兴的发现,真正实现了遗址的环太湖流域分布,马家浜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为太湖流域成为领先一步的文明古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江南文化之源”当之无愧。 让历史不再遗憾: ????嘉兴人心中的“马家浜情结”  ????秋风中,图腾柱孤独地矗立着,野草淹没了脚下的石阶。清冷、落寞,这就是呈现在记者眼中的马家浜文化遗址。 ????马家浜文化遗址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让嘉兴的有识之士们忧心如焚,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奔走呼吁: ????“文化弘扬是真正的文化保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