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投稿:段辫辬.doc

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投稿:段辫辬.doc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投稿:段辫辬

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投稿:段辫辬   清初学术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学术方向的扭转,即朴学压倒理学,成为趋势;另一次是学术理路的改变,即汉学取代汉宋兼采之学,使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拙文强调“两次转变”,自有视角、侧重,即认为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思潮之间,属于“推翻一偶像而别供一偶像”(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载《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第二次转变则发生在一个学术思潮的内部,属于朴学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这两次转变虽然时间相隔不长,但对清代学术的影响各有千秋,尤其是第二次转变的思想史意义,过去论述不多,应该予以关注。   成因:两次转变的出现背景   康熙三十年(1691年)后,第一代国学大师相继凋谢,风雅学坛顿失巅峰,但崇岭叠嶂,别呈景象,颜习斋(元)、阎百诗(若璩)、胡胐明(渭)、毛西河(奇龄)、姚立方(际恒)等,各展姿态,尽显其能,使清初学术运动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   此前,顾炎武、黄宗羲引领清初学坛,转变风气,开启朴学先河,“考文以通经,通经以致用”是他们共同的治学理路。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叫为学的价值核心。他俩心仪政治,把通经当作正本的手段,致用当作通经的目的,大处上应于救世,小处上应于做人;且悬经为日月,昭明天下,身体力行。因此,朴学思潮揭竿而起时,通经致用观念是主其股肱的。   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病故,黄宗羲随后而去,他们倡导的通经致用精神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也遇到了挑战:一是以颜元为代表的、注重事功的“习行经济”派,强调“致用”,否定“通经”,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靠实行实用实效,与通不通经毫无瓜葛;一是以阎若璩、胡渭等为代表的所谓“汉学派”先驱(注:据钱穆所考,“汉学”之名于乾隆之后“始稍稍起”,故用“所谓”一词。),他们通经就是为了通经,只追求学术的精专缜密,考证一字一事,“返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解”,必得其果而后止,以祛千古大疑。至于经学对社会政治有何功用,他们并无刻意。后来,由于颜元的弟子李塨为立言而归于考据一途,使重事功、轻通经的治学理路近于沉寂,为通经而通经的纯学术主张反倒凸现出来,成为倾向,并对当时的学术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康熙中叶以后,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具有战斗精神的经世之学,正在向强调通经、重视实证但却拘守、烦琐而复古色彩浓厚的道路上走去”(注:戴逸:《汉学探析》,载《清史研究集》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这一批学者与“清初三大儒”等先导大师相比,“反满意识渐趋泯灭”。虽然他们有别于“做了清朝大官的理学家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张伯行等,而保持了布衣、处士的外观,但实际上已和清朝合作,大多数人是清朝大官僚门下的幕宾食客”(注:戴逸:《汉学探析》,载《清史研究集》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就拿阎若璩来说,二十几岁开始,为区区功名奔走,十数年不息,虽未如愿,却攀交了不少官场人物。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阎若璩有幸奉召,喜不自胜,慨叹“野无遗贤”,由衷地为能服役“公事”而高兴。翌年春季,应特科试,阎再次落榜,仍滞留京城,不愿离去。后来在一场关于古代丧礼的口水战中,出了风头,受到詹事府赞善徐乾学的赏识,“延为上客”,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替幕主润笔饰文、校审裁定,乃至孝敬墨宝,一气将自己参与撰写的史著《资治通鉴后编》,署上徐乾学的大名,当作顺水人情奉送(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编年类》。)。于是位居《一统志》、《会典》、《明史》三馆总裁的徐大人投桃报李,也让阎若璩谋得了一份差事。   康熙二十八年,徐乾学在官场倾轧中失利,“被迫疏请去官回乡”,阎若璩随幕主南归。“两年后,乾学又因招权纳贿事发,再被弹劾夺职”。阎“见颓局已成,难以撑持,毅然与徐氏分手”,重新流落民间。然而,习惯于京城荣华的百诗先生,此时已耐不住清闲寂寞,偶见入仕机遇,便耳热心跳,抛下斯文矜持,来一个长揖及地,叩跪不起。1703年,康熙南巡至淮安府,泊舟江上,传旨召见阎若璩。阎兴冲冲地赶到岸边,发现御舟已拔锚远去。遥望龙驾圣影,他顿足扼腕,悲叹“穷老不遇”。其后为改变窘况,阎“先让长子咏在京中畅春园进献《万寿诗》和所著《四书释地》,接着又敦促阎咏在京郊跪迎出巡归来的皇帝”,效果不彰。同年十一月,他“接到了胤禛(即雍正帝,当时尚未即位)手谕”,不顾重病缠身,“冒死北行”,受到了皇子的礼遇,并被延为宾客,住进王府,“不及三月,病情加剧”,一命呜呼(注:陈祖武:《阎若璩》,载《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六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5-358页。)。   胡渭也是如此。朝廷开馆聘士,他伙同阎若璩、顾祖禹、黄仪等人,一

文档评论(0)

raojun0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