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第一节常见症状_培训课件.ppt

临床医学概要第一节常见症状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病因 1、 功能性便秘 2、 器质性便秘 三、发生机制 摄入的食物或水分过少; 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 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 排便反射过程的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 四、临床表现 便秘本身的表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慢性便秘患者:有食欲减退、腹胀、头痛、头晕、 疲乏等。 急性便秘患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伴剧烈腹痛、 腹胀、呕吐者,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 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肠结核、 肿大的淋巴结等;与腹泻交替出现,脐 周或中、下腹部隐痛,多提示为肠结核 或腹腔内结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巩膜、黏膜、皮肤黄染的现象。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7.1umol/L, 当血清总胆红素(TB)在17.1~34.2umol/L之肉眼分辨不出黄疸,称为隐性黄疸。 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u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 。 十四、黄 疸 胆红素正常代谢过程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胆红素 UCB 超过肝的代谢能力 毒性作用 肝代谢功能 (一)溶血性黄疸 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型输血后溶血、蚕豆病、新生儿溶血、蛇毒及伯氨喹啉等引起的溶血。 特点: 1、轻度:皮肤、粘膜稍黄染 重度:寒战、高热、头痛、呕吐伴贫血和血红蛋白尿。 (二)、病因与临床表现 见于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钩端螺旋体病等。 特点: 1、皮肤、粘膜呈浅黄色到深黄色,有轻度瘙痒 2、乏力、厌油、食欲减退、肝区胀痛、恶心、呕吐、腹水。出血倾向 (二)肝细胞性黄疸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如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蛔虫等肝外胆管阻塞性疾病,也可由肝癌、胰头癌等胆管外肿块压迫而引起。 特点: 1、皮肤粘膜呈暗黄色或黄绿色。 2、皮肤瘙痒、粪便呈白陶土样。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家族遗传性疾病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小结:今天介绍了心悸、水肿、恶心呕吐、腹痛、呕血便血、腹泻、便秘、黄疸。重点是病因判断。 * 临床医学按医疗服务的对象、疾病的特性、治疗手段的不同而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科医生用什么手段治疗患者,其先决条件是做出正确的诊断。即以患者的主诉为中心,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获取与其主诉相关的基本资料,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化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然后综合各项结果,经过认真的鉴别诊断,提出诊断和治疗决策。从接触患者到考虑诊断的全过程有时需反复多次,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贯穿医生的逻辑思维和缜密的分析、论证。 问诊:又称病史采集,指医生通过与患者或知情人员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既往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全过程。 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手)或借助简单的医疗器械(听诊器、叩诊锤、音叉、银针等)对被检者进行身体检查。 * 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长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病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包括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