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路上排头雁
----记县乡村农民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稳固脱贫的一条必由之路。
在“三年大变样”期间,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新张北”为目标,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思考,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坚持“先培训,后输送”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坚持对劳务输出人员跟踪服务,保障民工合法权益,巩固劳动力输出成果;坚持加强对民工的引导和管理,树立我县外出民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劳务输出带头人,大河乡大河村村民白万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大河村,只要提起白万雨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1996年开始外出打工,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他已经成为大河乡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带头人。
白万雨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他也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对他的帮助,在全县“三年大变样”的建设浪潮中,他毅然放弃了辽宁的一项工程任务,带着他自己的施工队回到了家乡,不计损失,不计辛苦,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当中。
对此,白万雨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经常跟人说一句话“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福”,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施工队伍是清一色的农民出身,这些人就是他辛辛苦苦从家乡带出来的致富火种。
当人们问其他为什么要放弃别处优厚的待遇,重新回到故乡的时候,他这样说“我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棵草,即便是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是在这片土地上”
白万雨出生在大河乡大河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农村人结婚早,白万雨23岁就经媒人介绍与外村的一个姑娘结婚,婚后他们生有一男一女,过了几年“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父母亲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时光如箭,没想到一晃就是十年。两位老人已年近七旬,儿子已经9岁,上小学二年级了,女儿也5岁了,地里老人是一把活也帮不上了,里里外外都要靠他和妻子照应。家里的开支一天比一天大,经济状况已经捉襟见肘了。仅靠地里的收入,辛苦不说,连维持正常一家6口的生计都存在问题。就在他一踌莫展,忧心重重,为全家今后的出路苦思冥想时,他的一个远方表兄的突然来访,给他送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表兄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向他说起了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的经历。听说“打工”能赚钱,而且比种地强,只有力气,能下苦,这儿的人都能干,他心动了,他决定去“打工”,出去创一创,见见世面。说服家人之后,他东借西凑,凑足了去北京的路费,96年3月的一天,在老人、妻子和朋友的千叮咛,万嘱咐声中,他终于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班车,开始了他长期的“打工”生涯。
初次“打工”人生地不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刚到北京,他找不到工作,没地方住,因为怕花钱,一连几天他都露宿街头,车站、码头是他的常去处,饿了就啃两口家乡的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冷水。好不容易,他进了了家建筑公司,当起了搬运工,虽然比较累,但也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去处,一天下来还能挣二三拾元,算起来比家里可强多了,两三个月下来,他省吃俭用,足足攒了三千元,他一分不留的全部寄回了家里,收到他的第一份汇款,家里“炸开了锅”,无不欢呼雀跃,和过年一样欢乐。写信成了他工作以外的工作,每月他都要向家里写信,问问家里的情况,父母的身体,妻子的辛苦和孩子的学习,字字句句无不寄托着他对家乡、妻子、儿女的思念。建筑工地的活很快就结束了,他又先后进家俱店、自行车厂、板厂等许多活他都干过,总算挣了不少钱。第一年“打工”,分外想家,春节来临,随着大批的返乡人潮,他返回了阔别一年的家乡,与家人团聚。见到他的归来,一家人无不喜出望外。他用“打工”挣来的钱,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当年还给家里添置了电视机、VCD、新式家俱等,村里人无不羡慕,纷纷问他的发家致富经,他无不感慨和自豪的说“是打工让我走出了贫困”。
在北京呆了几年之后,白万雨的手中也算是有了一点积蓄,但是他并不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万雨越来越感受到“凭力气,富在眼前;靠技术,富得长远。”在他的一个小记事本的首页,写着一句他自己的人生格言“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就永远是个打工仔!”。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时间,他先后到西安、北京等地建筑队一边打工,一边细心的学习建筑基础工程实地操作技术、建筑的预算和管理,三年的潜心学习,使他掌握了建筑施工技术,学会了建筑工程的预算和管理以及房屋装修等技术。成了当地建筑行业中一个名符其实的“多面手”。
几年后,白万雨依托政府的帮助,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毅然成立了独立的施工队伍,远走东北,在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