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

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 ——从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 李白坚 《语文教学通讯》2010-4C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有一位韩兴娥老师,她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海量阅读”,“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而全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见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之按语,载《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 对于这则天方夜谭式的新闻,许多教师如聆神话、将信将疑。羡慕的不少,仿效的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大家都把这种现象单纯地看成是韩老师的个人天资——既然没有这份天资,也就不想“竹篮打水”了。 但是,研究了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以后,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医治多年来“满堂灌”“一言堂”的痼疾、对于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艰难宗旨和实现教师“授之以渔”的渺茫目标,对于推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之所以如此评价韩老师的“海量阅读”,理由如下: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摈弃和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迅速地判断信息的真伪、高速地决定信息的取舍、在第一时间到达当前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平台并在各种信息的交互撞击中最先迸发出个体的正确判断和创新意识,是当今科学研究和现实工作获得成功的保证。 随着书籍阅读的目录化、报刊阅读的广告化、应用阅读的导语化和知识阅读的电子化倾向的出现,快速和大量的读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怎样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在语文课程中拓展阅读的广度、提升阅读的速度、加速理解的程度,让中小学生早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信息爆炸时代,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从浩瀚的文字信息中获取所需核心材料的能力、是快速判断文字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是尽快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是概括所需文字信息的关键词并为所需信息构造关键词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交际工具,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需要的不单是理解,还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巩固、深入和提高;它要求的不单是积累,还必须以随时随地的运用才能延伸和拓展。 这门课程越实践、越运用,就越熟稔。换一句话说,语文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学好和掌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将与个人对其运用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 如果说,教师的正确讲解,在其他门类的课程中将具有极大作用的话,那么相对语文来说,采取大量地反复地运用的方法,其效果将比单纯地讲授,即现在通行的“阅读理解”或者“细读文本”更为直接而且奏效。 正因为语言文字在生活和运用中的学习效率比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要高得多,以致有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领域提出,语言文字的学习最好称为“习得”,因为汉字的“习”字,带有更多反复实践的意义。 语言文字的习得量将直接影响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一个成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和一个以机器制造为本职的员工,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熟悉、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将有天壤之别。“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言文字的习得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深度理解的良性循环。 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就是学习个体和语言文字之间的附着力和吸引力。当学生看见汉语言文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有了什么不解的问题,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请教——阅读,有了什么思想感受,就向汉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倾诉——写作!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语文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 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是以大量的接触和融合——跟汉语言文字的“双亲”吃、睡、玩在一起——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又必须自小而为之。 童年时期,对什么都不了解、对一切都好奇,最最需要营养和哺育,因此,对这种“亲和力”的培养也就特别容易奏效。和人类亲情一样,如果一个人从小得不到语言文字的“父母双亲”的“养育”,长大以后再想让他们“认

文档评论(0)

qianziwu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