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县农村服务体系调查汇报 - 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的调研组深入乡村、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文化基础设施情况。一是县级文化设施情况。我县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各一个,其中图书馆成立于1988年,现为国家三级馆,拥有办公面积为1200平方米,馆藏图书4万册;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现为国家三级馆,拥有办公面积900多平方米;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拥有办公面积900多平方米,与2000年成立的文物局合署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拥有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处(赣东北苏维埃旧址、斋山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7处,馆藏文物共有12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40件;电影院成立于1979年,拥有办公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具有900席位、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放映大厅。二是乡镇文化站情况。我县现有国家标准的乡镇文化站3个,其中齐埠乡文化站为三层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珠田乡文化站为三层建筑,面积为460平方米;汪家乡文化站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并都落实了“三室一厅一房”的功能要求,即建有用于开展小型演出、文艺排练、游艺等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厅;用于图书、报刊的借阅的书刊阅览室;用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培训的培训教室;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用房。三是农家书屋情况。我县现有农家书屋45个,每家农家书屋都统一配送了图书1300余种、报刊41种及《管理人员工作细则》、《村民借阅须知》制度牌、100本借书证、《农家书屋管理须知》和《图书资料入库登记表》。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情况。我县已基本实现“乡乡镇镇”通有线电视目标,全县有线电视杆路达300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2万多户,同时还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对24个已通电自然盲村的240户农户赠送了“村村通”卫星地面接收施。
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一是农民集体文化活动“兴”起来了。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受惠者,富足起来的物质生活,使农民逐渐注重生活的质量,参与社会群众文化生活。现在有相当部分的村活跃着农民集体健身、跳舞的身影。陈营镇郊区村的健身秧歌既健身又娱乐,群众很喜欢,从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10余支队伍几百人。县城锦湖公园,每天早晚时节,出现了几百人共跳健身舞、共练健身剑、共唱健身歌、共做健身操的多彩的景象。壮观的场面,优美的舞姿,甜美的舞曲,使居民和农民群众心旷神怡。二是农民节庆文化活动“闹”起来了。过去农民总是在过年节时舞龙舞狮,现如今不仅过年过节,就是星期六、星期日,乃至村里邻里喜事都或舞龙舞狮、或扭秧歌、或敲锣打鼓庆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乡村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三是农村群众艺术“活”起来了。随着农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农民不仅把劳动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而且注重“身动”和“心动”、“智动”的结合。珠田乡珠田村成立了村农民书画协会、农民书法研究会,长年组织本村及邻村农民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展览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书法和绘画交流,陶冶了农民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情操。目前,在县文化部门和文联的指导下,全县有摄影、音乐、书法、舞蹈、吟诵、曲艺、绘画、作家等各类组织和协会30余个,培养了一批艺术新人,他们长年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间地头,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下在我县广大老年农民中流行这么一组口头啴:“清茶淡饭水当先,看书写字亦悠闲,散步成习不可改,心欢体健乐晚年”。四是农村民俗文化“新”起来了。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遗存丰富,农耕习俗、节庆习俗、饮食习俗等民俗源远流长,为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农村“古习新做”,乐此不彼。苏桥乡跳脚龙灯逢节必舞,为苏桥山村带来无穷欢乐。抬阁每当丰收时节,穿街过巷、进村入户,为农民生产生活增添吉祥。石镇上丁村“打连厢”总是农闲、过节时集体“闹”村。陈营社里村“尊贤人”,大力宣扬品高、贡献大的村人事迹,鼓励全村村民向“贤人”学习,积极营造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氛围,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五是农民休闲文化“旺”起来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起来了,山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