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联格律 对联在古时候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所以又称为“楹联”,俗称“对子”。 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的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等特点,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审美特征。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字数、平仄、对仗、节奏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则。 1.字数 是对联格律的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 2.平仄 对联同一上联或下联中平仄交替出现,前后分句的平仄一般不能重复,上联与下联的平仄要求相对。上联要以仄声收尾,下联要以平声收尾,忌“同声收尾”“三平尾”或“三仄尾”等。 3.对仗(1)词性相同。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基本要求是 “实对实,虚对虚”。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2)句法结构对称,指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南宁市某中学门口的对联:“情系师恩乐学陶陶,心育桃李爱生融融”,你觉得好吗?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正对、反对、 “串对” (或称“流水对”) 、无情对。 张之洞,陶然亭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撰写长联,既要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又不要为格律所束缚。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果过于拘泥格律,往往会损害对联的意境。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用普通话四声还是用传统的近体诗诗韵四声入联,是近年楹联学界讨论过的一个热门话题。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权威部门拿出统一意见,这样的分歧还继续存在下去。 1.柳添春色莺啼翠 雪启诗情梅送香 梅引诗情雪染香 2.众僧本是红尘客 佛祖初非槛外人 老衲原为宦海人 美女多为白骨精 山寺从来世外家 3.雨后初荷羞露角 风中老竹愧折腰 4.西子摇舟,唯恐沉鱼常掩面 东坡望月,遥思爱弟共婵娟 5.彼岸花花开彼岸 富贵鸟鸟鸣富贵 龙门鲤鲤跳龙门 7.青衫酌酒邀君醉 6.一任梅花香透骨听凭柳絮翠沾衣素手遮云任我行 红袖添香引蝶迷 绿帽当头怕你哭 谢谢! 欢迎多提意见!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公务员考试常识知识3000问(十一).doc
- 2014年实验室家俱行业分析及市场调查报告.docx
- 2014年实验室家具行业分析及市场调查报告.docx
- 2014年宿州教师招考:《中学语文》模拟预测及答案(文言文阅读).doc
- 2014年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游戏活动的指导.doc
-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doc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doc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标准) 解析.doc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汇编.doc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调研考试.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