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现代文学简析狂人记主题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狂人日记》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等多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狂人日记》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 现今都把《狂人日记》视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但据可考资料严格来说,《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白话小说。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粗读来似乎是毫无逻辑的痴狂疯癫。但作品其实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也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读来觉得身临其境,反应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心态是鲁迅毕生探索的一个问题,从 《狂人日记》看出当时社会环境在强权的统治,人们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释放,变得扭曲而麻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制约了人性的自由发展,进而造成了狂人日记的那种现象,因此社会需要呼唤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自发演化的秩序,来平衡人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联系作品的背景文章写于1918 年,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腐朽封建王朝, 给民族新生带来了巨大希望, 科举考试废除也有十几年了, 但封建统治者, 用以维护其统治权威专制文化却依然存在, 广大的中华大地还笼罩在封建主义令人窒息的乌烟瘴气之中, 封建礼教还是像枷锁一样套在人们的脖子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 和吃人联结了起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是封建

文档评论(0)

HrCTPbstB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