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docVIP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最终应该由市场决定,由传承人自发实行,政府应该做的是政策的监督者和观察者,不应过多的干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的重点在于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日照黑陶的传人的培训脉络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教育培训 日照黑陶   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陶文化源远流长,黑陶制作迄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目前已发现100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黑陶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黑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一、日照黑陶发展脉络   日照黑陶因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精湛技法享有较高的声誉。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照黑陶就已经处于较高的历史地位,这种优势一直保持至今。但日照黑陶行业至今还没有走出后继无人的困境,行业前景令人担忧。   日照黑陶能从众多制陶产地脱颖而出,得益于70年代国家组织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对日照遗址的发掘工作,为了配合遗址发掘工作,日照县集中了近百位民间制陶艺人参与出土文物的复制和研发。在这段期间,日照传统技法和制作工艺得到了广泛发展和交流,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家族式传承模式。专家教授的陶艺理论和民间艺人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日照黑陶随处可见大家手笔,国际、国家奖项斩获无数,迎来了日照黑陶产业的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中,日照黑陶艺人拥有做不完的订单,于是大多艺人迷失其中,一味地单一化订单加工生产,逐渐遗忘了技术创新,传统技法逐渐被抛弃,除了个别老艺人、老工匠外,没有人察觉危机的到来。伴随改革开发的大潮,日照黑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因体制弊端及产品严重同化、质量不过关而日渐式微,国有黑陶企业纷纷破产,专家教授先后离开,一时间日照黑陶跌入低谷。   就在日照黑陶整体跌入低谷的时候,那些老工艺人和老匠人经营的家庭作坊,以艺术黑陶和高仿市场支撑起了日薄西山的日照黑陶招牌。近年来,黑陶产业与灰色经济紧密相连,催生了巨大的礼品需求,支撑了空前繁荣、兴旺的艺术黑陶市场。但在浮躁、急功近利且失去规范化的时期,这个看似已然勃兴的市场正在被异化并走向畸形。其滋生了大量的仿品、赝品、劣品,批量生产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大师及伪大师们。这一切正在导致日照黑陶艺术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   二、日照黑陶传人培养教育方式的变化   日照在明清时期共有26个以窑命名的自然村落,以制作土陶器为生的村落多达100多个,并且直到80年代,土陶器一直是日照最主要的手工支柱产业。日照制陶艺人生产主要是生活器皿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颜色多为青黑色、银白色,其中青黑色土陶器相比其他原色土陶器更为坚固实用。这个时期人才的培养方式多以村落拜师学艺为主,作为日照的重要手工艺支柱产业,并不存在传人困境。   70年代后,由于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带来了日照黑陶的黄金时代,但却开启了日照黑陶传人的衰败序幕。在生产上,实用性生活器皿多被装饰用工艺品取代,并且出现了分工合作,不再需要完整地掌握日照黑陶技法,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拉坯、雕刻、打磨、烧制,只要会一样就有工作。结果完整的日照黑陶传承模式被中断,并且伴随订单式生产,追逐利润,很多生产实用性器皿必备的工艺流程被抛弃,日照的传统黑陶技法遭受到严重破坏。知名传承人从民间艺人转变成为专家教授,日照民间年轻制陶人纷纷转拜专家教授为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弥漫日照制陶从业人员。一时间,近千人的国有制陶企业能独立从事黑陶研发创作的不足几十人。   9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临,日照黑陶因订单式加工生产造成的弊端显露出来,产品严重同化,实用性不强,没有创新能力,假劣黑陶的盛行最终成为压倒黑陶产业的最后一个稻草。国有制陶企业破产,黑陶艺人因无法独自完成黑陶制作工艺不得不转行。伴随着专家教授的离去,日照黑陶传承的重担又一次压倒民间艺人身上,老工艺人和老匠人经营的家庭作坊成为日照黑陶传承的最后希望。   2000之后,日照黑陶逐渐形成了大师和小家模式,所谓的大师就是全面精湛掌握日照传统黑陶工艺的艺人,他们牢牢地占据高端艺术品的市场。所谓小家就是不出名黑陶艺人,他们通过生产低端工艺品或者实用性黑陶产品生存。无论大师还是小家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日照黑陶过度透支市场的恶果基本上要小家来承受。不管是大师还是小家基本上只剩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尽量说服亲朋参与黑陶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