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博客到朋友圈
从博客、微博,再到朋友圈,我们的社交媒体几经变化。每一个新兴社交媒体的兴起,就是一场全民大狂欢,我们都是见证者。为什么要写博客?为什么要发朋友圈?从博客到朋友圈,改变到底有多少?
十年前,博客盛世,名人和普通人纷纷开通博客,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意见;十年后,朋友圈当道,晒自拍、晒美食、到处点赞,成了最流行的社交方式。这中间的改变,可不仅是从一种社交软件向另一种社交软件改变那么简单。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一、博客盛世
现在再谈博客,就好像是在谈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董一样。似乎必须从记忆深处里认真挖掘,再拿出来扫扫灰,才能够勉强回忆起博客是什么。回想起几年前的博客盛世,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实际上,博客从诞生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却已经过由盛到衰的生命周期。1997年,纽约人戴夫?温纳在Scripting News网站上首次创建了第―个网络“博客”,一句“查查看,你会大吃一惊”引发了一场新时代传媒大革命。尽管在两年后“博客”这一术语才随着B的诞生而诞生,不可否认的是,博客的红火标志着网络时代的新趋向。
这种趋向就是,突然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当然,现在我们看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微博、人人网、再到朋友圈,种种社交媒体都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但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可以说,这个时代,正是由博客拉开序幕的。在博客出现前,人们通过聊天室、论坛、QQ等来交流,但缺少一个让入主动表达想法的工具,而个人网站不仅需要买域名,而且建造和管理都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
这个时候,博客横空出世。为什么说它引发新时代的传媒大革命?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因为它是免费的,而且管理博客并不需要专业的电脑知识。突然之间,博客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博客对于网民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个人信息交流发布平台,是新闻,亦是娱乐。
博客在中国的历史始于2002年。方兴东和王俊秀将blog译为“博客”,这掀起了实现以写作方式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的网络浪潮,随之冲击着各种传统媒体市场。据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7000万大关,平均每天会有12万个新博客产生即每1.4秒就有新用户加入了这一新兴网络文化浪潮。而2005年是被大家公认的博客大众化元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从博客数量与网民总数的比例来看,博客已经渗透到了大众,这开启了告别商业化而进入社会化的互联网新纪元。当时出现了如博客中国、博客大巴等一批博客网站,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博客服务,争抢明星用户。
重量级作家包括余华,余秋雨,张海迪,韩寒等纷纷加入博客浪潮,开放式地与网友展开新形式的交流。当然明星们也不甘示弱在博客上小露文笔,像徐静蕾,高圆圆,姚晨等女神们也开始了与粉丝的网络互动,写词作曲的才华横溢的人把旋律的美丽化成了字符谱写在博客里。这反映了博客平台惊人的发展速度也凸显了网友们旺盛的需求。普通网民时不时去浏览名人博客的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博客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文章,这是一种平等的成就感。在网络的公共领域里长长的文童里分享着自己私人的心情与感情。
二、点赞与分享_朋友圈
互联网的世界,变化的速度极陕。时至今日,博客已经没落。现在人们分享信息的工具换成了朋友圈。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一款专门针对手机的、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与当时的QQ相比,微信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使用,并支持语音通话,推出后迅速累积了大量用户。
但是,微信真正最出色和最有变革性的功能,当属2012年微信4.0版本时推出的朋友圈功能。乍看之下,朋友圈有点类似一个更具私密性的微博,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不仅这么一点。
朋友圈是个私密性较强的社区,只有微信好友能看到分享的内容。以往博客和微博的推广方式都是引进明星用户,带动普通用户的进驻,这条路子在朋友圈的推广上就行不通了。朋友圈的流行,基本上依靠于微信的聊天社交软件属性,微信通讯录上的好友越多,朋友圈就越受欢迎。
但是,这种模式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微信混杂了两种功能――聊天工具和社交软件。因此,这带来了一种后果,即微信的好友本来就是基于现实中的线下关系的。博客、微博的好友可以完全只局限在线上交流,我们可以称之为“陌生的熟人”。线上好友因为兴趣爱好等原因聚集在一起,但极有可能对对方的现实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距离感,有时候让人更容易倾吐心事。反观微信,加微信的通常是现实生活中有交集的人,甚至现在亲戚、父母、上司等也纷纷开始使用微信,因此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就不能畅所欲言了。
对此,朋友圈推出了分组可见功能。在笔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