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礼仪文明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姓名 (学号: )(院系,武汉 450072)摘 要:应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礼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对如今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礼仪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实际意义。关键词:礼仪文明;起源;大学生;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有着五千多年历史,孕育出五千年的文明,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文明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是每一个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商品大潮冲击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伴随而来的礼仪文化缺失不容小觑。作为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礼仪文化缺失带来的礼节不知举止随意等现象1 中国礼仪文明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1.1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起源和发展华夏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中国是古代礼仪的重心,它最初是从崇拜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发展而来的。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原始人群虽然脱离了动物界,开始具有直观、形象的原始思维,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对广紊的大地、无垠的蓝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充满困惑和敬畏。为了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探索神奇力量的根源,原始人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意志和灵魂,于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都是具有超人间力址的神灵,天地、山川、水火等也由神灵主宰、支配。此乃所谓“人死为鬼,树木有灵,顽石能思,鸟兽会言,无物不神,无鬼不灵”。原始人需要求福避祸,就得与自然之神搞好关系,于是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以沟通人神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仪原先是古人对神灵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方式,后来才将这种方式扩展到世俗社会的各种人事活动之中。也就是说,礼仪先是对神的尊敬,后来意识到对人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尊敬,于是按人的不同身份,产生不同的尊敬。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些祭祀活动中约束人们言行的规范,其实就是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源头。大约在夏商周三代,我国传统礼仪进人飞速发展以至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礼仪被典制化,礼仪内容涵盖政治、宗教、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奠定了华夏礼仪传统的基础。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在典籍中记载较多,且有大量出土文物佐证。这时,礼仪的思想基础是对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但由于已经进人阶级社会,所以更加突出了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级关系。从婚姻家庭到政治、社会交往,无不体现等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周礼》出现于西周时期。尽管人们对传世的《周礼》和《仪字》是否为周公所著存在争议,但都公认《周礼》和《仪礼》及其释文《礼记》这“三礼为中国最早的礼制百科全书。《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礼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者需要的理论说明。这“三礼”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仪进人成熟时期,中国后世的礼仪深受“三礼”的影响。1.2 现代礼仪的发展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