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之自由浪漫主义精神.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白之自由浪漫主义精神【摘 要】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作品与思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遭遇密切相关。他的诗歌深受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84-03李白的作品大部分是抒情的。其中有描述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内心世界,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描写思念远行情人或丈夫的深闺佳人,也有对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词。他的创作内容丰富至极,无所不包。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奋发的一生,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渴望建功立业。用李白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他积极奋斗一生,即使到了衰老的暮年也没停止奋斗。然而,和所有封建社会里正直而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一样,李白积极奋斗终生,却也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尽管如此,李白始终冷眼静观现实社会,以理想的心态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家。苏联诗人依萨可夫斯基说:“写诗的天才并不是什么孤立的和诗人个性无关的东西,它和诗人全部内在面貌有机地、密切地联系着。他不能独立存在,而只是人们表现个性、性格特点、思想和感情的特殊手段”(《论诗的技巧》)。李白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自己的形象,也正基于他本来的个性、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就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少年时代的他读书习业;青年时代的他漫游四方;壮年时代的他受到“礼遇”,后来又被权贵排挤;晚年时代的他被流放夜郎,怀着理想,郁郁而终。李白对自己的才能是自负的。这些使李白在青年时代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李白漫游四方,一方面是为了增广见闻,开拓胸襟,也包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通过漫游、广交朋友,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一 李白与屈原诗人浪漫主义形象的思想基础是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构成的。但是在当时社会里,这两种思想存在着根本上的矛盾。浪漫主义思想促使诗人对残酷现实抱有一丝幻想,企图通过“功成身退”的途径将二者统一起来。当这种幻想如梦影般破灭后,诗人又以傲视一切的姿态静观着世界。所以就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傲,又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因而,产生了浪漫主义诗人特有的桀骜不驯的高傲性格和敢于向庸俗势力挑战的反抗精神。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对李白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的爱国主义者。在李白身上充分继承和发展了这两种精神。然而李白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二字,他继承了屈原精神中积极的一面,又将其消极的一面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第一,两位诗人崇高的理想受到严重打击时,尽管都有消沉痛苦的思想,却走向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屈原的爱国理想不能得到现实,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楚王身边昏庸愚昧的小人的排挤和诬陷,最后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了。这充分体现了诗人身上软弱的一面。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尽管他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和虚幻性质(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它的大方向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报效国家。正是这种傲气使得李白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屈原则只能高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二,李白并非那种只顾理想而毫不关心生活的诗人,他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下层人民疾苦的诗歌,这种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是李白对屈原的发展和超越。与屈原的绝望相比,李白的心胸更加豁达宽广。二 隐逸学道与回归自然在道风盛行的唐代,学道游仙是诗人们的普遍好尚。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崇尚与唐王朝思想开放的局面十分合拍,对文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李白是盛唐文人的精神代表,他年轻时就十分崇尚道家思想。唐代开元初年,诗人还不到二十岁,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访道的真实经历。虽写访道,却将所观之景描写得淋漓尽致,“犬吠”“桃花”“野竹”“飞泉”等描写,处处显示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李白学道的根本性质乃是亲近于回归自然,然而在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既给人提供了生活条件,使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等诸多方面得到满足,同时也给人造成了一种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使作为自然之物的人的天性受到压抑。正是这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