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组 苏轼与佛.ppt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组 苏轼与佛 目录苏轼所在时代的佛学趋势苏轼的身世与佛教的关系苏轼与僧人的交往苏轼思想中的佛学影响苏轼诗文创作与佛教文化苏轼所在时代的佛学趋势1,以明儒反佛为宗旨,一代文宗欧阳修也明确地以继承韩愈辟佛传统为已任,在所著《本论》中,提出儒与佛不可两立,欲以儒家仁义之说为本战胜佛教。 2,唐代文人习佛风气也还在延续,《华严》、《圆觉》、《楞严》等几部经典中的事理圆融,明心见性观念被普遍重视,理学家们也把它们包含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来。 3,白居易等人的影响,居士思想大量兴盛起来。苏轼的身世与佛教的关系1.深陷朝廷党争之中,满肚皮不合时宜,左右支绌,动辄得咎。2.家学渊源与个人教养与他后来习佛关系很大 。四川地区自唐代以来佛教就甚为发达。我国第一部官版大藏经、以后中国官私以及高丽、日本刻藏所依据的所谓“蜀版”,就是在宋初刊刻于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 3.苏轼继室王氏闰之亦好佛,她熙宁七年(1074)从苏轼,元祜八年(1093)病逝。苏轼曾取《金光明经》故事,买鱼放生为寿,并作《蝶恋花词》,中有“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4.苏轼妾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歌舞班中。神宗熙宁四年,苏被贬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相识,娶其为妾。后两度被贬,直至惠州,这时他年近花甲,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 朝云始终追随。朝云死后,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苏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5.朝云也学佛,早年拜于泗上比丘义冲门下。后与苏轼一起到惠州,经常念佛。至绍圣三年(1096)死前弥留时仍诵《金刚经·六如偈》。苏为制铭中有云:“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悼朝云诗》说:苗而不秀岂其夭,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苏轼与僧人的交往1、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2、有一次,苏东坡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赞颂佛的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苏东坡想得到佛印的印证和夸奖,即唤侍童送去给佛印,并嘱咐侍童记着佛印说了什么。侍童过江来到金山寺,交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过后,心想苏东坡虽然在字面上赞美佛的神威,但是骨子里却是在夸自己的文采和禅功。因此,提笔在诗后批下四个大字:放屁,放屁!然后封好交给侍童。苏东坡急不可耐地等待侍童的佳音,可是当他看到大出意料的批语,十分气恼。他立即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他问佛印:“您凭什么作这样的批语,难道我不是一个维护佛法的虔诚弟子吗?”佛印从容地答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思想中的佛学影响1,宣扬华严法界缘起观念。2,主张释与儒介3,征于实用,有益身心。4,智信的特点苏轼诗文创作与佛教文化1、悟得物我双亡、身心皆空的道理2、人生如梦的观念与境界。 人似秋鸿未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未已。 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3、 华严法界万法平等的思想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轼在颖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小结 苏轼生活在中国封建文化已经烂熟的时期。他本人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士大夫的典型。他多才多艺,文、诗,词无一体不佳,书、画等无一艺不精。在思想上则儒、佛、道纵横,广取博收,旁推交通。佛教思想始终没有占据他思想的全部。就其对佛教的理解说,一方面他对其颓废面有所警惕,如在《答毕仲举书》中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另一方面由于他能利用佛教观念对人生进行反省,培养起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观念与儒家用世思想相互为用,则处危难间不惧不馁,而一有机遇又能坚持理想,奋斗不已。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