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理學 白沙學派 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新會白沙里人,世稱白沙先生 以自然為宗,以理為基本,以靜為門戶 「心即理」:認為宇宙只是理的表現,此理便是心 修養此心要「常令此心在無物處」,不可在心上著一物,要不著一物,不要「勞攘」 認為「觀書博識,不如靜坐。」「為學須從靜坐中養出個端倪來。」(《白沙集.與賀恭書》) 王陽明 王守仁,字作安,浙江餘姚人,學者稱陽明先生 弘治時進士,正德初年因忤劉瑾,謫貴州龍場驛丞,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瑾伏誅,歷官至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漳南大帽諸蠻,又平寧王宸濠之亂,旋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七年(1529)卒。諡文成。所著有《王文成公全書》(又稱《陽明全書》) 陽明學派(姚江學派)—心即理 認為心與理一也 「心」 心為身之主宰,是知覺思維的器官,是精神的實體 「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傳習錄》) 事物之理,為心(精神)的作用 《答季明德書》曰:「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提倡「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與王純甫書》) 陽明學派(姚江學派)—知行合一 程、朱強調知先行後,末流學者只知學、問、思辨,而缺實踐 王守仁用「知行本體原來如此」,即「心之本體」把兩者合一了 提出了「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為知。」(《答顧東橋書》) 他還舉《大學》之「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來論証見好色時已自好了,聞惡臭時已自惡了,這就是知行的本體。 陽明學派(姚江學派)—致良知 良知=天理 致良知就是克已去私欲,恢復本心,即「存天理,去人欲」 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善性,如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是不假外求的。而且自古至今,無論聖愚,都是相同的 除聖人之外,一般人容易受物欲之蔽。因此,須學習以去其昏蔽,即須加一番省察克治,致知格物的工夫。但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並非程朱的即物窮理,乃是在心上做工夫。? 陽明學派(姚江學派)—格物致知 「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答顧東橋》) 他主張不論有事還是無事,都要在一心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就是窮理 這種一心在天理上用功的修養方法,王守仁認為是「真切簡易」,「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的救世良方。 程朱理學之弊 程朱理學自南宋理宗起,被立為官方統治思想。理學名家和朱熹之《四書集注》以及他們解釋的五經,不僅成了判斷是非的標準,而且成為了元、明各朝開科取士的準式。考生的答案只能按著回答,而不能有所發揮,在思想上造成了僵化的局面。而學者亦以理學為取得功名之途,不復言身體力行,而格物致知的方法亦日趨繁瑣。王陽明亦指出「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 王學影響—開放心靈 明末顧憲成亦云「當士人桎梏於訓詁詞章之間,驟而聞良知之說,一時心目俱醒,猶若撥霧而見白日,豈不大快!」(《小學齋札記》) 心即理,針對著當時的一批士大夫和文人,外面做得好看,說得好聽,卻與心全不相干的表裏不一,口是心非的弊病而發,教人重身心修養,著重實踐,反對那種脫離實際、空洞無用、言行不一的學風 黃宗羲還說:王守仁的出現,「以救學者支離眩騖,務華而絕根之病,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明儒學案.師學》) 王學影響—提倡躬行實踐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提倡實踐躬行,以抗程朱之知與行分開,造成空言不行之弊 所謂格物,亦須在事物上做工夫,而不是空講道理,強調知行不可分離 他教學生時,亦常把篤志力行,表裏一致置於高位。 陳確說 :「言知行合一,則天下始有實學。」(《瞽言.聖學》) 唐甄說:「甄雖不敏……蓋服知行合一之教也……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實功也。」 對清初的實學思想,實亦有影響。 王學影響—培養獨立思考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就是知善知惡能辨別是非之心 主張為人做事,要達到去惡為善的目的,便應該獨立思考以自己的良知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不是以程朱,孔孟等聖人賢人的言論作為準則,「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傳習錄》) 對後世一些思想家的影響 李贄反對崇孔的思想 黃宗羲從反對孔子、程朱出發,提出了反對君主尊政 王學影響—末流空疏 陽明取孟子「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之說,重致良知,近於禪宗所謂「頓悟」 後學承之,乃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滿街都是聖人」,於是學者幾人人以聖人自居,且以但求將來頓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