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
沂河实验学校 张秀芝
一、课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现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 ,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的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孩子),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家长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其实,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激励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再现,惩罚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不再发生,二者都是教育的手段。为了抑恶扬善,就要恰当地运用激励与惩罚斯纳金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行为被称为惩罚物。由此可见,、表扬与惩罚、批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而采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惩罚就是通过对学生(孩子)施以“惩罚物”,以减弱其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使错误行为得以遏止。一般来说,教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理解、关心、等待、诱导、鼓励、感化等激励教育,是一种柔性教育,而惩罚、禁令、训诫、喝止、呵斥等是一种硬性教育。柔性教育与硬性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因人而异,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能,两者缺一不可,这正如医生用药,要对症下药,视患者病情选择温性缓和药和烈性速效药。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没有批评、惩罚和磨练的教育是绝对不行的。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故特曼说过;“那些小时侯过多的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受到很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以适当的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干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一帆风顺,从未受到批评和挫折,那么将来很难独自应对人生道路上的风浪、坎坷。有了错误就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包括接受必要的惩罚和批评,这样才能在灵魂的深处思索自己的是与非、对与错,才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育效果,真正做到“前车之撤,后车之鉴”,这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适当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增强耐挫力。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终生受益;用得不好,则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令人消沉,一蹶不振,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以致贻误人生。如何使学生(孩子)在惩罚中获得提高和进步,不致因惩罚而积聚自卑和愤恨情绪1、最后性原则:一般学生(孩子)犯错误,尽可能的使用说服和引导,进行柔性教育,但对极少数学生(孩子)在多次进行柔性教育后仍没有悔改的表现,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这时就必须启用惩罚。惩罚是在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柔性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2、及时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误时,其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最好时机,此时明白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实施惩罚,一定要及时,在第一时间作出。延迟惩罚,秋后算帐,会让学生(孩子)认为老师(家长)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延迟惩罚,学生也不能更深刻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后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使其消除悲观情绪,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罚,设法帮助他们逐步挽回影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打是疼”的感觉。3、适度性原则:对学生(孩子)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确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孩子)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不可带有普遍性,否则就起不到惩一撒百的效果。4、可接受性原则:我们惩罚的对象是孩子,他们很脆弱,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惩罚应以他们可以接受为准,敲到痛处即可,切不可伤及身心,适得其反。5、尊重性原则: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孩子)的人格,避免讽刺、嘲笑,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轻者产生逆反情绪,反抗老师(家长),自暴自弃;重者,对其一生都是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惩罚的语言、行为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切不可失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限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
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doc
- 手机照片视频误删后的恢复方法.doc VIP
- 一例无法控制大脑的心理咨询案例——以人为中心疗法取向.pdf VIP
- [教你如何制作KTV歌曲VOD歌曲KTV歌曲库.doc VIP
- 照明设计软件:AGI 32二次开发_AGI32数据管理与优化.docx VIP
- 第五届潍坊市职业技能大赛城市管理网格员题库及答案(760题).docx VIP
- 鼻肠管滑脱的应急预案.pptx VIP
- DGT 801系列数字式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pdf
-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每日一练带答案解析(2021年03月02日).docx VIP
- 农村教师公开选调进城考试模拟试题1(初中地理·附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