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筑城六十年.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兵团筑城六十年    在7.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兵团人用血汗筑起七座城市。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铁门关、双河,这七座城市都曾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七座年轻的城市如北斗七星闪烁在祖国灿若星汉的版图中。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从零到30%经历了好几百年,而兵团达到62%的城镇化率只用了60年,这是一个人间奇迹。    建设石河子城时有一个经典故事:    王震,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奠基人,1950年在勘察二十二兵团的驻地时,住在石河子老街一家车马店里。当时这里只是一个驿站,有十几户人家。因车马店狭小,夜里又太热,王震将军索性爬到车马店的屋顶上睡觉。茫茫夜空星光灿烂,寥寥荒野寂静无声,王震大手一挥,对同住车马店的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在这建一座城市。”1950年7月28日,王震、陶峙岳、赵锡光等人围坐在一张石河子最早的开发图前,王震将军用手指着地图又一次说道:“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    何止石河子,五家渠城的建设序幕几乎与石河子一模一样:1950年4月的一天,六军十七师(六师前身)师长程悦长陪同彭德怀将军、王震将军来到五家渠。当时五家渠只是一条渠的名字,住着杨汉青、冯寿安、杜万寿、常万和、谢照仁五户人家。面对一望无际的荒野,将军们打开地图,在乌鲁木齐河下游与头屯河下游之间画了一个圈。    54年后的2004年1月19日,五家渠市挂牌成立。    1957年12月,开发阿拉尔的战役打响了,王震来视察时就说:“要把阿拉尔建设成一个城市,北疆有个石河子,南疆有个阿拉尔,两颗明珠南北照耀。”仅仅过去3年,阿拉尔荒原就“改天换地”了。    塔河边上有高楼,今日登临一览收;面目全非曾几日,无边漠野尽田畴。    这是1960年3月,陶峙岳司令员视察阿拉尔新城时的有感而发。    47年后的2004年1月19日,阿拉尔市挂牌成立。    有这样一幅历史图片,兵团政委张仲瀚在一片荒原上双手举着望远镜在?t望着远方。此地是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原名叫多尔布尔津。张仲瀚为此地取名北屯,他解释道:“兵团以屯见长,垦字取胜,农十师是大西北最北面的一支屯垦部队,用不了多久,北屯就会发展成为一个边陲重镇。”张仲瀚在望远镜里看到的不仅是眼前,更看到了未来。    1959年4月5日,农十师成立,52年后的2011年12月28日,北屯市挂牌成立。    这就是兵团城市最初的“设计图”,可以说兵团城市从兵团成立的那天起就开启了城建序幕,而“平地盖起一座城”的消息让多少人振奋。1955年,我国著名记者储安平就在北京听说新疆在戈壁滩上盖起一座城,他到新疆后为此写了《石河子新城》的报告文学。诗人艾青更是被石河子新城激发了灵感:我到过许多地方?u数这个城市最年轻?u它是这样漂亮?u令人一见倾心?u不是瀚海蜃楼?u不是蓬莱仙境?u它的一草一木?u都由血汗凝成……    在荒原上盖起一座城,这是何等的政治远见和大无畏的气魄,兵团人有胆有识有激情。歌曲《戈壁滩上盖花园》形象地表现了兵团人的这种远见、气魄和激情: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土地咱们开荒,没有房屋搭起帐篷,没有蔬菜打野羊……劳动双手能够翻天地,戈壁滩上盖花园。敢于梦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基因是兵团人从南泥湾那里传承下来的,兵团的父辈们都铭记着这么一句话,并且为了这句话将命都豁出来了,那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那段激情燃烧的往事,让儿孙们折服的是在那片“没有一间房,没有一棵树”的戈壁荒滩上,要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无疑是海市蜃楼般的天方夜谭。我曾无数次地问过父辈们:当时你们真的就信以后能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他们的回答十分坚定:怎么不信?信!湖南女兵柳庆双见证了当时像梦一样遥远的顺口溜的实现: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收割机械化,住的是高楼,电话通四方,生活乐悠悠。山东女兵曹金妹讲述的一个小故事也许是对这个疑问的最好回答:1952年我们山东女兵来到二军六师十八团(二十九团前身)时,那里的盐碱滩上除了一片地窝子,就是一杆插在地里的红旗。我们女兵就问指导员: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你在大会上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呀?指导员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这杆红旗不倒,就一定能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个甲子后的2012年12月29日,那个插着一杆红旗的荒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城市――铁门关市。不是海市蜃楼,不是蓬莱仙境,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高楼林立的城市。    在地窝子里规划城市蓝图,住在地窝子里建设城市,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也许是个特别的案例。有人说,兵团的城市起源于地窝子,此话不无道理。兵团有位史学家匡算过,截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的地窝子总数不下10万个,而今天兵团的楼房何止10万!七座城市、六个垦区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