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第八讲(阿米巴、利杜体).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讲 阿米巴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阿米巴原虫(amoeba) 又称:变形虫 生物学地位 属肉足鞭毛门叶足纲(Loposea), 是原虫中最多的一类,绝大多数营自由生活。营寄生生活的虫种约100余种,皆属于内阿米巴科(Entamoebidea),可寄生或共栖于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消化道内。 寄生于人体内的阿米巴原虫约7-8种,分属于内阿米巴科的三个属 内阿米巴属(Entamoeba) 嗜碘属(Iodamoeba) 内蜒属(Endolimax) 阿米巴原虫 人体寄生的常见阿米巴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 结肠内阿米巴(E. coli) 哈氏内阿米巴(E.hartmanni) 波来基内阿米巴(E.polecki) 齿龈内阿米巴(E.gingivalis)* 布氏嗜碘阿米巴(Iodamoeba butschlli) 微小内蜒阿米巴(Endolimax nana) 人偶然感染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常见种类 耐格里属阿米巴 棘阿米巴 病变类型 原发性脑膜脑炎 发展迅速、病情凶险、预后差 阿米巴性角膜炎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 滋养体 组织型滋养体 肠腔型滋养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 包囊(cyst) 单核包囊 双核包囊 四核包囊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基本生活史过程 感染期:四核包囊 寄生部位: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 二分裂法增殖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小滋养体在肠腔内生长的条件 低氧环境 pH近中性(6.6-7.3之间) 丰富的糖类和其他必需营养物 与细菌并存 作为阿米巴的食物 提供阿米巴必需的因子,协助建立酶系统 为阿米巴生存创造有利的理化条件(pH、O2)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小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诱因 宿主抵抗力下降 肠腔内环境紊乱 肠粘膜局部受损 宿主的饮食因素 低糖饮食 高胆固醇饮食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小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动力 外分泌酶学说 “膜结合酶—触杀”学说 丝状伪足的作用(Lushbaugh,1977) 内毒学说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 经口感染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 致病虫期:组织型大滋养体 致病机制 与虫株毒力有关 细菌的协同作用 宿主的机体抵抗力 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 临床类型 无症状带虫者(90%) 肠阿米巴病 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死亡率70%) 急性阿米巴痢疾 慢性阿米巴性结肠炎 结肠阿米巴肿 阿米巴性阑尾炎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皮肤阿米巴溃疡等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诊断 病原检查 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 碘液染色——查包囊(直接涂片法、浓集法) 需与非致病阿米巴和脓血便内白细胞相鉴别 活组织检查(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 血清学检查 粪抗体检测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流行 流行特征 多流行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与人群中经济状况、卫生及饮食习惯等有关 我国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平均感染率0.93%,河南0.67%。目前带虫者多,病人很少 流行因素 传染源:包囊排出者 传播方式 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蝇、蟑螂等昆虫携带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防治 防治原则及措施 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治 病人及带虫者的治疗 甲硝唑(灭滴灵)——杀灭各期原虫 氯喹、吐根素——杀灭肠外组织型滋养体 双碘喹啉——杀灭肠腔内包囊 抗生素——杀灭肠腔内细菌,间接作用于阿米巴 利什曼原虫 生物学地位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内脏型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皮肤型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皮肤粘膜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颜面溃疡型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内脏巨噬—单核细胞系统 临床上引起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 无鞭毛体(利杜体) 前鞭毛体(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机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内 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

文档评论(0)

diquefa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